检察院建议缓刑还能判缓刑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检察院认为符合缓刑条件,可以向法院建议缓刑。 缓刑称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检察院没有建议缓刑也是可以判缓刑的,前提是要符合缓刑的条件。根据我国《刑法》第72条、第74条的规定,适用一般缓刑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缓刑的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特点,决定了缓刑的适用对象只能是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而罪行的轻重是与犯罪人被判处的刑罚轻重相适应的。我国刑法典之所以将缓刑的适用对象规定为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就是因为这些犯罪分子的罪行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
检察院建议判处被告人缓刑时,符合缓刑条件的法院会判缓刑。缓刑的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
-
检察院没建议缓刑法院会判缓刑吗?
检察院建议缓刑的,一般情况下法院也会判决适用缓刑,反之亦然。但这只是一般情况,在某些情况下,检察院建议缓刑的,法院也可能不判缓刑;检察院没建议缓刑的,法院也可能判决缓刑,所以还是得看案件具体情况。检察院对于量刑只具有建议权,最终决定权还是在
2020.12.23 813 -
检察院建议缓刑还有用吗?
检察院的缓刑建议如果是依法作出的,且有证据支持的,一般是有用的。量刑建议是指人民检察院对提起公诉的被告人,依法就其适用的刑罚种类、幅度及执行方式等向人民法院提出的建议。但法院是否会采纳检察院的缓刑建议,要根据案情来具体分析。
2020.08.18 206
-
在检察院没有建议缓刑能判缓刑吗
检察院建议判处犯罪嫌疑人三年有期徒刑的,法院会不会判处缓刑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的,还需要其他条件才能判处缓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
2022-08-01 15,340 -
检察院建议法院缓刑法院会判缓刑吗
法院是否判决当事人缓刑,应该根据具体案情分析。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一
2022-02-09 15,340 -
检察院建议缓刑法院判吗
检察院可i以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提起公诉的同时向法院提出量刑建议,建议使用缓刑。如果检察院建议判处缓刑,法院90%会判处缓刑的,因为检察院也不是随便建议的,是有法律依据的,法院一般情况下是会采纳的。 根
2022-05-31 15,340 -
检察院建议判缓刑, 法院会判刑吗
涉嫌犯罪,要判处刑罚的。 刑事案件不同民事案件,对于第一、第二阶段,律师为当事人起得作用有得时候比起法院阶段更要重要,尤其是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的法律水平及接待原则态度都比第一阶段要专业负责的多,在律
2022-03-17 15,340
-
01:25
缓刑漏罪还可能判缓吗
缓刑考验期内新发现漏罪,是否还可以宣告缓刑。对于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新发现的漏罪应当撤销其缓刑,并对新发现的漏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据刑法数罪并罚的规定决定执行其刑罚,因此缓刑考验期内新发现漏罪
556 2022.07.06 -
01:02
缓刑期间又犯新罪还能判缓刑吗
缓刑期间是不能够再次犯罪的,但有些犯罪分子可能因为人为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在缓刑期间又犯罪了。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期内,如果再次犯罪,属于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有关部门的监管规定,情节严重的,缓刑期会直接被撤销,执行原判刑罪。其实
2,835 2022.04.17 -
01:05
检察院量刑建议和法院最终判决有差距吗?
检察院量刑建议和法院最终判决有差距,具体情况如下: 1、人民法院的最终判决与检察院的量刑建议是可以存在差距的。因为人民法院拥有最终的量刑权,不一定需要完全按照检察院的量刑建议作出判决。尤其是当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在事实认定,或者法律适用上存在不
6,366 2022.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