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期不续签有补偿吗?还是按照n 1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合同期满,劳动合同终止。如仍在单位工作,则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建议尽快续签。 1、如果单位不续签,需要进行经济补偿。 2、如果员工不续签,要看具体情况又细分为两种情况: (1)如果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原来劳动条件,员工仍然不续签的,则不进行经济补偿。 (2)如果单位降低原来劳动条件,员工不续签的,则单位还要进行经济补偿。 3、不续签劳动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的,可以要求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二、劳动合同到期,不再续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终止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关系,须要做到: 第一、告知劳动者劳动合同到期,不与其续签劳动合同; 第二、向劳动者出具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载明终止日期、工作岗位、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 第三、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相应的档案、社保关系转移手续; 第四、向劳动者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
第一次劳动合同到期,公司不再续签的,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即N。 第二次以上劳动合同到期,公司决定不再续签的,属于违法终止,应当支付赔偿金:二倍经济补偿金,即2N。 1是在用人单位合同未到期而解除合同时,且未提前30天通知劳动者时,而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代通知金。 如果是合同到期不续签则不需要支付代通知金。
-
合同到期不续签应该赔n还是n+1
第一次劳动合同到期,公司不再续签的,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即N。 第二次以上劳动合同到期,公司决定不再续签的,属于违法终止,应当支付赔偿金:二倍经济补偿金,即2N。1是在用人单位合同未到期而解除合同时,且未提前30天通知劳动者时,而支付一个月
2020.01.24 5,600 -
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签赔偿n还是n1
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签赔偿n。劳动合同法并未规定合同到期是否续签需提前通知,所以,经济补偿不存在n1问题。用人单位提出不续签的,应该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工作1年支付1个月工资。劳动合同终止后,经双方协商一致,还可重新订立劳动合同。
2020.02.18 468 -
公司赔偿n+1是按照什么标准
N+1是依据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 (N)、结合劳动者的薪资水平来核算离职补偿的一种计算方式。N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补偿1个月的工资,不满半年的,算半个月,半年以上的,算1个月。+1就是指无过失性辞退中规定的1个月工资
2021.02.22 878
-
到期不续签,有补偿吗?还是按照N 1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
2022-10-05 15,340 -
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签补偿n+1
应该按工作年限支付补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
2023-02-13 15,340 -
劳动合同到期后不续签补偿n+1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自2008年1月1日起,与劳动都签订劳动合同的,如果该合同到期后用人单位不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那么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
2023-02-13 15,340 -
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签要赔偿n+1吗
1、公司该情形不符合《劳动合同法》第41条的规定,不属于经济性裁员;2、公司此举是需要支付补偿的。至于是支付经济补偿金还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要看公司解除原因是否符合《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三款
2022-02-08 15,340
-
01:08
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有补偿吗
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具体可以分为: 1、用人单位在继续维持原来的劳动条件情况下,员工本人不愿意续签的,则用人单位无需作经济补偿;如果是所在单位降低员工原来的劳动条件,导致员工不续签的,则用人单位需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 2、如果是用人单位不愿
4,097 2022.05.11 -
01:16
合同到期员工不续签有补偿吗
如果劳动合同到期,员工不愿意续签,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为两种: 1、用人单位未来降低员工所在岗位的劳动条件的,导致员工不愿意续签,则用人单位需作经济补偿; 2、如果是用人单位继续维持原岗位的劳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员工不愿意续签,则无需作经
6,573 2022.04.17 -
01:09
劳动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签有补偿吗
劳动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签有补偿的;当用人单位与员工的劳动合同到期之后,如果用人单位不愿意与员工继续续签,则应当向劳动者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的规定,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为:经济补偿按照员工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计算,其中工
44,495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