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票据拒绝付款?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对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与自己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 2.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持票人。 3.对明知有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持票人。 4.明知债务人与出票人或者持票人的前手之间存在抗辩事由而取得票据的持票人。
《支付结算办法》第三十八条 票据债务人对下列情况的持票人可以拒绝付款: (一)对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与自己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 (二)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持票人; (三)对明知有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持票人; (四)明知债务人与出票人或者持票人的前手之间存在抗辩事由而取得票据的持票人; (五)因重大过失取得不符合《票据法》规定的票据的持票人; (六)对取得背书不连续票据的持票人; (七)符合《票据法》规定的其他抗辩事由。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对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与自己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 2.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持票人。 3.对明知有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持票人。 4.明知债务人与出票人或者持票人的前手之间存在抗辩事由而取得票据的持票人。
1、对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与自己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 2、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持票人; 3、对明知有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持票人;等等。
-
票据债务人什么情况可以拒绝付款
票据债务人在下列情况下可以拒绝付款:持票人与自己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并且不履行约定的义务的;持票人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以及具有其他符合《票据法》规定的抗辩事由的。
2020.03.30 133 -
票据债务人什么情况可以拒绝付款
票据债务人对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与自己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可以拒绝支付。持票人用欺诈、盗窃、胁迫的手段取得一些汇票的,票据的债务人也可以拒绝付款。持票人明知有欺诈、盗窃、胁迫行为,但是还是恶意取得汇票的,也可以拒绝付款。持票人明知道债务
2022.05.11 1,000 -
票据债务人可以拒绝付款吗
票据债务人对下列情况的持票人可以拒绝付款: (一)对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与自己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 (二)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持票人; (三)对明知有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持票人; (四)明知债务人
2020.04.18 209
-
什么票据可以拒绝付款?如何拒绝?
1.对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与自己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 2.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持票人。 3.对明知有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持票人。 4.明知债务人与出票人或者
2022-12-08 15,340 -
什么票据可以拒绝付款
1.对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与自己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 2.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持票人。 3.对明知有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持票人。 4.明知债务人与出票人或者
2022-07-10 15,340 -
什么票据可以拒绝付款?
(一)与出票人之间有抗辩事由; (二)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有抗辩事由。票据到期被拒绝付款或者在到期前被拒绝承兑,承兑人或付款人死亡、逃匿的,承兑人或付款人被依法宣告破产的或者因违法被责令终止业务活动的,
2022-08-05 15,340 -
什么票据可以拒绝付款?什么情况下可以拒绝付款?
(一)与出票人之间有抗辩事由; (二)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有抗辩事由。票据到期被拒绝付款或者在到期前被拒绝承兑,承兑人或付款人死亡、逃匿的,承兑人或付款人被依法宣告破产的或者因违法被责令终止业务活动的,
2022-12-15 15,340
-
02:06
拒绝付抚养费会坐牢吗
拒绝支付抚养费不仅需要承担民事上的责任,情节严重的,甚至触犯刑法,需要坐牢。根据我国婚姻法第21条的规定,父母对子女具有抚养的义务,无论父母是否离婚,都应当承担法定的抚养义务。离婚之后,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应当支付一定的抚养费。如果双方是
981 2021.07.05 -
00:46
男方拒绝支付抚养费怎么办
男方拒绝支付抚养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前夫拒绝支付抚养费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是会得到支持的。如果是法院已经判决前夫应给付抚养费的金额,前夫不主动履行的,针对此情况可向一审法院反映,由一审法院对不执行判决的当事人进行教育、警告,促
1,522 2022.05.11 -
01:25
离婚后拒绝支付抚养费怎么办
对于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不给抚养费的处理办法,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是协议离婚的话,当事人只能凭离婚协议书和其他证据材料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当时约定的抚养费金额需要更改,法院就会综合当事人离婚时的约定、双方经济状况、当地生活水平等
2,12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