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缓减为无期徒刑可以假释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死缓减为无期徒刑符合假释条件的可以假释。 根据法律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相关延伸】 问:假释考验期怎么计算? 答: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符合一定条件才可以假释。被判处死刑(包括死缓)的犯罪分子是不能直接适用假释制度的。 2、死缓的考验期为2年,过了考验期减为无期徒刑或25年有期徒刑的,符合一定条件可以假释。 3、但要注意,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才可以假释。被判处死刑(包括死缓)的犯罪分子是不能直接适用假释制度的。
-
无期徒刑减为死刑犯需要假释吗
死刑犯减为无期徒刑后假释的条件为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有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根据《刑法》第八十一条,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
2020.01.03 130 -
死缓可以减为有期徒刑吗
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在两年缓刑考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两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两年期满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
2020.08.11 165 -
死缓减为无期徒刑能否假释规定有哪些
死缓减为无期徒刑能否假释规定如下: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只有符合一定条件才能假释。被判处死刑的罪犯不能直接适用假释制度; 2、死缓的考验期为两年,通过考验期减为无期徒刑或者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符
2022.04.14 898
-
死缓减为无期徒刑可以假释吗
死缓减为无期徒刑符合假释条件的可以假释。 根据法律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
2022-05-16 15,340 -
死缓减无期徒刑假释可以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假释的规定: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2022-06-13 15,340 -
死缓减为有期徒刑可以假释吗?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假释的条件; 根据《刑法》第81条的规
2022-05-29 15,340 -
死缓减为有期徒刑可以假释吗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假释的条件; 根据《刑法》第81条的规
2021-03-05 15,340
-
01:06
无期徒刑可以假释吗
按照我国当前的法律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实际执行至少十三年的时间,若有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次犯罪的危险的,则允许假释。 如果出现特殊情况,经过相关部门的核准之后,可不受以上执行刑期的限制。对累犯及因为故
1,797 2022.04.17 -
00:53
死缓可以减有期徒刑吗
死缓如果符合法定条件的可以减到有期徒刑。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死缓可以减有期徒刑的条件为: 1、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 2、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
690 2022.05.27 -
01:18
无期徒刑假释考验期是多久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假释考验期限是十年。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
737 202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