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31万元会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在一起涉及金额高达31万美元的诈骗案件中,其行为属于数额极其巨大的范畴,因此应被判处三年以上长期的刑期,以及对其处以相应的罚款。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1年4月8日开始生效实施的《对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当诈骗公私财产的价值达到人民币3000元至1万元之间或者更高即3万元至10万元时,以及当诈骗的总金额达到50万元及以上标准时,这两项情况均应该被视作是国家刑法典第二百六十六条所定义的“数额形势严重”与“数额形势特别严重”。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合同诈骗300万会判多少年有哪些法律制裁?
合同诈骗案中,很多都属于民事经济纠纷,需要仔细分析甄别。确构成犯罪的,诈骗数额300万元,属于数额特别巨大,依法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如有从宽情节的可以轻处。 0
2024.06.08 10 -
保险诈骗罪受到法律制裁怎么处罚
保险诈骗罪的处罚: 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保险诈骗罪是指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违反保险法规,采用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向保险公司骗取保
2020.05.23 29 -
挪用公司公款六万元,会受什么法律制裁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超过3个月
2024.07.14 17
-
诈骗金额2600元法律是怎样制裁的?
根据《》,解答如下:1、定义: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2、数额: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
2022-10-08 15,340 -
15万元参与网络赌博流水,会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涉及金额十五万元人民币的涉赌案件,被告人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需缴纳相应数额的罚金。赌博罪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才能构成:首先,被告人必须有通过赌博方式取得钱财的明确
2024-11-19 15,340 -
敲诈勒索5000多元受到什么样的法律制裁
本罪的立案标准敲诈勒索罪是数额犯,行为人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必须是“数额较大”,才构成敲诈勒索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1000元至3000元为起点。以
2022-09-12 15,340 -
裸聊诈骗受害者是否会受到法律制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非常重要。对于具体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并尊重法律法规。例如,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可能涉及到人身权利的行为,如果情节严重,可能触犯刑法。此外,如果有人屡
2024-11-08 15,340
-
01:12
诈骗罪会受到什么处罚如果犯罪嫌疑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就构成了诈骗罪。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诈骗罪主要有下面几个量刑幅度: 第一,如果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数额较大的,依法判处三
1,726 2022.04.15 -
00:58
运管1万元的罚款不交会怎样运管1万元的罚款不交的后果如下:超过15天以后开始计算千分之三每天的滞纳金,直到滞纳金达到本金,罚款翻倍,以后都不能办理与车管驾管有关的业务,包括换证、增驾、车辆上牌等。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应当自收到罚款
3,817 2022.05.11 -
02:20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解释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的《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合同诈骗罪的相关事项作出了规定,如果具有下面几种情形之一的,就构成了合同诈骗罪: 1、明知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有效的担保,采取虚构主体、冒用他人名义、使用伪造、变
10,07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