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一人死亡,负主要责任,对方不出谅解书能不能判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法律规定,缓刑适用于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同时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等法定条件。构成交通肇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积极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即使没有得到谅解的,也可争取宣告缓刑。
一、《刑法》第七十二条【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有谅解书不能判缓刑。因为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在发生后,肇事的者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肇事现场的行为,其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心态,因而不具有“悔罪”心理。适用缓刑的条件是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并且要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只有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方可适用缓刑。
因逃逸至人死亡的一般不能适用缓刑,因为缓刑的适用条件为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犯罪分子。取得谅解书的,如果最终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且有符合其他缓刑适用条件的,则可以适用缓刑。
-
交通事故致一人死亡,该对方负主要责任,还用不用陪
在事故中车主负了事故的全部责任或者是主要责任的,并且事故导致一人以上重伤,并以下情形之一的,按照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1)喝酒或者是吸毒以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2)没有驾驶证驾驶机动车辆的; (3)明知车子有问题,没有及时修理并驾驶的;
2020.09.12 160 -
事故对方死亡不出谅解书怎么办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对被害人或其家属进行赔偿,并取得谅解书的,以后在法院量刑时可予以从轻处罚。而被害人或其家属是不出具谅解书,应由其自行决定,应由其自愿出具,不管任何部门任何个人,都无权强制要求出具谅解书。
2020.08.14 325 -
-
死亡一人主要责任对方没谅解法院能判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
2022-10-05 15,340 -
交通肇事致死一人,没有谅解书,能不能判
交通肇事死亡一人赔偿到位,但没有谅解书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不会判缓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2022-05-01 15,340 -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负主要责任已赔付对方已写谅解书法院会怎样判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
2022-07-06 15,340 -
交通肇事致人死亡一人死亡后对方不谅解会不会判刑?
根据法律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死亡,且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构成交通肇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罪嫌疑人能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的,可从轻处罚。法律依据:一、《刑法》第一百三十三
2022-04-03 15,340
-
01:14
没谅解书肯定不能取保候审有没有谅解书与是否能取保候审,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要的联系。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一种强制措施。取得谅解书,并不是取保候审的前提条件。只有满足取保候审的条件,才能办理取保候审。不满足取保候审的,即使有谅解书,也不可以申请取保候审。人
682 2022.05.13 -
00:48
劝酒致人死亡刑事责任劝酒致人死亡通常很难构成刑事犯罪,当然也就不存在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劝酒致人死亡的,一般只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包括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明知醉酒人不能饮酒,在因喝酒的情况下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导致伤残、死亡的情况发生。如果在不知情的
3,892 2022.04.17 -
01:21
车祸致人死亡刑事责任车祸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要根据具体的状况进行分析,关键要看行为人是否构成违法犯罪行为,与此相关的是刑法中规定的交通肇事罪,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要看行为人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因此,
1,585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