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高空坠物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警惕高架的广告牌。由于大风或自然松动,容易导致广告牌瞬间倒塌坠落。 2、注意居民楼房坠物。阳台上的花盆等摆放物会由于主人浇花操作不当或大风而引起坠落。 3、要小心高楼的墙面装饰物和窗户玻璃碎片。刮风时,高层楼房墙面的装饰物或松动的表层可能发生脱落,窗户上的玻璃、碎片也可能坠落。 4、注意建筑施工工地的坠落物。安全防护网若不齐全,砖石物料就可能会从上面掉下来。 5、关注警示牌通告。一般经常坠物的路段常贴有警示牌等标志,注意查看绕行。 6、尽量走内街。如果行走在高层建筑路段,尽量走有防护内街等,可增一分安全保障。 7、刮风下雨天更要注意。如沿海地区城市,多风暴雨天气,是坠物的高峰期,更要小心观察。 8、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建议购买意外保险。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高空坠物伤人的赔偿:赔偿伤者用于医学治疗的医药费、鉴定费、护理费、误工费;造成伤者残疾的,还除了上述费用之外还应当赔偿伤者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高空坠物的应对措施:在各楼梯口设置警示标志,提醒居民避免高空抛撒垃圾;在每栋楼下合适位置安装专门用于监控高空坠物的摄像头,起到震慑和事后追责取证的作用。
用证据证明自己当时不在现场或坠落物与自身无关而免予承担责任。 在高空坠物致人损害案件中,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并不是对当事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的推定,而是对于高空坠物的侵权行为本身和损害事实之间因果关系的推定,不能把因果关系与当事人的主观方面混同起来。高空坠物致人损害案件的归责原则应当是无过错原则。
-
高空坠物安全防护措施有哪些
1、不主动抛物. 2、注意检查房屋门,窗边沿螺丝和窗框是否出现松动脱落、外窗玻璃是否变形。 3、购买高空坠物险。 4、关注警示牌通告。 5、尽量走内街。 6、刮风下雨天更要注意。 7、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2021.04.15 198 -
防止高空坠物的安全措施
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担补偿责任。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高空抛物致人受伤达到一定危害构成犯罪。
2021.02.28 371 -
高空坠物的安全防范措施
1.安全帽。按规定进入危险场所,必须戴好符合安全标准的安全帽,并系好帽带,防止人员坠落时帽子脱落,失去防护作用。 2.安全带。凡在2m以上悬空作业人员,必须配带合格的安全带。如悬空作业场地没有系挂安全带的条件时,应制定措施,为作业人员设置挂
2021.01.06 318
-
高空坠物如何进行安全检查?
高层建筑的增多,高空坠落物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造成的伤害十分严重。防范高空坠落物应注意: (1)警惕高架的广告牌。由于大风或自然松动,导致广告牌瞬^间的倒塌坠落。 (2)注意居民楼房坠物。阳台上的花盆
2022-08-05 15,340 -
高空坠物如何证明不是自己的
在确定了承担补偿责任的责任主体后,各“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之间应承担按份责任而非连带责任。理由:按份责任可以减轻压力,使得受害人更容易得到补偿。同时,通过“可能的建筑物使用人”主动提供证据证明自己
2022-08-27 15,340 -
如何避免高空坠物保护
现场使用的电动吊篮制定安装拆除方案,安装完毕并经自检合格后报当地鉴定管理机构验收,严守合格后方可使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保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2022-08-13 15,340 -
如何证明高空坠物不是自己
用证据证明自己当时不在现场或坠落物与自身无关而免予承担责任。在高空坠物致人损害案件中,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并不是对当事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的推定,而是对于高空坠物的侵权行为本身和损害事实之间因果关系的推
2022-11-07 15,340
-
00:59
高空坠物砸车如何理赔高空坠物砸车理赔,分为以下的三种情况,具体如下:1、高空坠物砸坏车辆的,应当由坠落物的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承担侵权责任;2、对此情况需要提示的,砸坏车辆造成一般损失,难以找到侵权人,不适用举证倒置。只有造成人身伤害的才适用;3、建筑物、
4,558 2022.05.11 -
00:52
人身安全保护令有什么执行人身安全保护令由人民法院执行,公安机关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应当协助执行。 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应当在72小时内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或者驳回申请;情况紧急的
2,056 2022.05.11 -
01:01
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协商解决,可以到法院起诉,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可以进行刑事自诉。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要是看自己的什么权益受到了侵犯。一般的生活中,民事权益会受到侵犯,也比较常见。当事人如果在协商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可以到法院提起民
5,16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