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津贴发放年限是多少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工伤伤残津贴是按月发放给特定的工伤职工的补贴。对于一到四级伤残且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的标准依次为:月工资的90%、85%、80%、75%;对于五级和六级伤残、保留劳动关系但是无法重新安排工作的工伤职工,标准分别为:70%、60%。
工伤伤残津贴发放时间通常是在工伤鉴定的结果出来之后。一般情况下,在员工的鉴定结果出来以后,就可以申请伤残津贴的支付了。伤残津贴分成一次性的支付和分期按照每月进行支付,工伤职工可以自己选择。如果是一次性支付的,则通常是在工伤鉴定之后的一年之内进行赔偿。
-
发放工伤津贴一般标准?
工伤伤残津贴是按月发放给特定的工伤职工的补贴。对于一到四级伤残且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的标准依次为:月工资的90%、85%、80%、75%;对于五级和六级伤残、保留劳动关系但是无法重新安排工作的工伤职工,标准分别为:70
2020.05.17 289 -
工伤伤残津贴什么时候发放
工伤伤残津贴发放时间一般为劳动能力鉴定结果出来后的次月开始。具体的时间要根据当地政府的规定,如江苏省规定,因工致残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工伤职工的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自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次月起计发。
2020.11.13 257 -
伤残津贴由谁发放
由受伤前劳动者所处的用人单位一次性支付。劳动者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由工伤社保局在工伤保险基金中划拨赔偿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然后由用人单位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应当在30日之内到账。不同地方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金额各不相同
2020.02.26 975
-
伤残津贴一次性发放多少年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五条: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 1、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
2021-03-23 15,340 -
伤残津贴发放到多少岁
伤残津贴是指工伤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与单位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的,以及工伤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六级伤残,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本应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但难以安排的,分
2022-03-24 15,340 -
天津市高温津贴发放标准每年是多少
高温补贴是为保证炎夏季节高温条件下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保障企业职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身体健康,决定适当提高职工夏季清凉饮料费发放标准。国家规定,天津高温津贴发放金额用人单位安排
2022-07-15 15,340 -
工伤津贴发放标准
鉴定为工伤一至四级的:由工伤保险部门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到办理退休改发基本养老金时终止,但基本养老金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直至死亡时为止。 被鉴定为工伤五至六级的:由用人单
2022-04-23 15,340
-
01:00
生育津贴怎么发放给员工
生育津贴发放给员工的方式如下:在实行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区,支付标准按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支付,期限不少于98天;在没有开展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区,生育津贴由本企业或单位支付,标准为女职工生育之前的基本工资和物价补贴,期限一般为
4,695 2022.05.18 -
00:58
生育津贴单位怎么发放
生育津贴可以打到公司账户,也可以直接打给个人账户的。参保单位需要在生育津贴申报时,需要选择支付到单位或代发银行。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让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
6,809 2022.05.11 -
01:04
工资7000可以拿多少生育津贴
工资7000可以拿多少生育津贴,每个地区的规定都是不一样的。生育金是按照个人工资以及缴费基数来计算的,想要知道具体金额必须要知道缴费基数。如果缴费生育津贴低于工资的,由企业承担,其计算公式为缴费基数除以30再乘以产假天数计算。根据相关法律规
9,305 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