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再审该怎么办?有什么后果?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无论是民事、银行还是刑事案件,都可以向检察机关申请再审检察建议或者抗诉。因逾期申请再审而被法院驳回后,当事人能否转向检察机关申请再审建议或抗诉在刑事案件中,当事人逾期申请再审被法院驳回的,可以直接向检察机关申请再审建议或者抗诉。由于法律没有规定检察机关对生效裁判提起抗诉的期限。检察院向法院申请再审没有限制。申诉人向检察机关申请再审检察建议或抗诉本身是检察机关发现错误判决的重要途径,申诉材料只是检察机关提出抗诉或检察建议的来源之一。逾期申请再审的救济途径可以概括为:无论是民事案件、行政案件还是刑事案件,再审申请被法院驳回后,可以向检察机关申请或者请求再审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二条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但是不能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 (三)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我国法院审理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为终审判决。二审判决经宣判或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判决、裁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重新进行的审理。
-
-
申请再审超过期限该怎么办
申请再审超过期限应该: 1、当事人逾期申请再审被法院驳回的,可以直接向检察机关申请再审检察建议或者抗诉。逾期申请再审的救济方式可以概括为,无论是民事案件、行政案件还是刑事案件,再审申请被法院驳回后,都可以向检察机关申请或者申请再审检察建议或
2022.04.16 1,747 -
民事诉讼再审申请被驳回后该怎么办
民事再审驳回后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一)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 (三
2022.09.03 719
-
申请再审没通过会有什么后果
申请再审不停止判决,执行裁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双方为公民的,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2021-10-28 15,340 -
申请一审后再审申请被驳回该怎么办呢?
当事人的回避申请被驳回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当庭申请复议一次。被决定回避的人员对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恢复庭审前申请复议一次。但是如果当事人提出要求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回避的理由不是法律规
2022-08-15 15,340 -
申请再审后该怎么抗诉
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等,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由上级人民法院提审,也可以由原审再审,同时当事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检察院抗诉。抗诉的程序(一)抗诉的提出抗诉的提出是指哪一级别的人民检察院对哪一
2022-09-03 15,340 -
二审后申请再审要该怎样办
再审是为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判决、裁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重新进行的审理。不同的启动再审的部门也反映了当事人有不同的申诉救济途径,当事人不仅仅可以到中级人民法院反映诉求,也可以到省高院、检
2022-09-03 15,340
-
01:03
终审后如何申请再审人民法院终审的案件需申请再审。如果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经生效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认为有错误可以上向一级法院申请再审,也可向同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具体流程如下: 1、二审败诉后,败诉方想要申请再审的,要提供二审判决书审查实体和程序方面
3,750 2022.06.22 -
01:13
刑事案件再审申请书怎么写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再审申请书的具体书写要求如下: 1、具体写明再审申请人、被申请人及原审其他当事人的基本身份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职业、住所及
1,241 2022.05.13 -
01:26
怎么区别申诉与再审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申诉和再审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提交诉状上,对于刑事申诉,申诉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刑事申诉状”;对于再审,应当提交“民事再审申请书”。在申请主体上,有权提起刑事申诉的主体有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以及
975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