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还不起要审家人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要看具体情节。 一、在侦查过程中,有可能会询问、讯问其家人;在法院审理过程层中,其家人也有可能作为证人进行审理。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还不起挪用的公款构成挪用公款罪的一般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挪用公款还不起,构成挪用公款罪的,一般会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
因挪用公款坐牢了挪用的公款还要还吗
因挪用公款坐牢的,挪用的公款应当退还。 《刑法》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
2020.11.08 239 -
挪用公款又还不起怎么办?
要看具体情况。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因挪用公款罪被判刑,服刑结束后出狱,仍然无力偿还的,如果只是暂时无力偿还的情况,可以双方协商分期还款,如果是没有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法院会裁定终结执行。
2020.07.02 206 -
挪用公款坐牢后,还要还款吗?
挪用公款坐牢也需要偿还。因挪用公款被判刑的,只承担刑事责任,但并不意味着免除民事责任。刑满后,仍需承担返还被挪用公款的民事责任,仍负有偿还义务。犯罪分子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而使其遭受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被追
2020.08.26 608
-
挪用公款要审家人吗
有可能,要看具体情节。在侦查过程中,有可能会询问、讯问其家人;在法院审理过程层中,其家人也有可能作为证人进行审理。《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2022-05-27 15,340 -
挪用公款家人需要还吗
1、如果本人不能还上,家人帮助偿还对处罚有好处。 2、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
2022-03-12 15,340 -
挪用公款需要找家人吗
有可能,要看具体情节。在侦查过程中,有可能会询问、讯问其家人;在法院审理过程层中,其家人也有可能作为证人进行审理。《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2022-06-01 15,340 -
挪用公款回家后还能找人吗
不能。自首后会被采取强制措施,进行拘留。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涉嫌下
2022-05-28 15,340
-
01:06
挪用公款还了要判刑吗
挪用公款本身就是属于违法行为,即使在挪用公款之后及时进行还清也只是属于弥补过错行为,但违法事实已发生,并不会影响他对于挪用公款罪新的认定,还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
1,555 2022.04.15 -
00:57
挪用公款能保释吗
保释一般指取保候审,刑事案件可以申请取保候审。根据现行检察院颁布的《刑事诉讼规则》,不得取保候审的有两类人,一是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嫌疑人,二是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其他犯罪嫌疑人。同时,公安机关、检察院、人民法院都有取保候审的决定权。
1,031 2022.04.15 -
01:05
挪用公款能缓刑吗
关于行为人实施了挪用公款的犯罪行为,能否被判缓刑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如果构成挪用公款罪的话,依据其犯罪数额以及犯罪情节严重程度的不同,所判的刑罚也是不同的。所以,应当在确定其所判刑罚,和对其
450 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