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资诈骗罪有什么类型特征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诈骗方法进行非法集资,扰乱国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应理解为“非法所有”。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本罪是目的犯、法定犯、数额犯、结果犯。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依本节第200条的规定,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主体。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目的具体表现为将非法募集的资金的所有权转归自己所有、或任意挥霍,或占有资金后携款潜逃等。 201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 (九),对我国现行刑法作出修改。根据修正案,集资诈骗罪死刑罪名被取消。[1-2]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阅读,我们知道非法集资对于国家的金融秩序损害严重,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行为人如果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确实是错误的,将集资的赃款退回去的,法院可以根据情节从轻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集资诈骗罪应当具备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四个特征,具体为: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一、网络集资诈骗问题新特征 1、涉众更多、地域范围更广 2、犯罪发生的速度更快、影响也加大 3、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不再以普通熟人为主 4、共同犯罪减少 5、目前多发在P2P领域 二、网络集资诈骗问题的应对政策 1、捋顺权责,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与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 2、加强行业自律、推行底线标准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3、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 4、管控虚假宣传 5、准确理解市场准入与市场门槛的关系 6、加强自组织服务工作 综上所述:相较于普通非法集资,网络集资诈骗问题具有范围广,扩散速度快,辨识度低等特征。互联网行业属于新兴产业,管理上面还有很多漏洞,很多问题都还没有暴露,还不确定其是否为非法集资,这无疑又增加了辨识的难度。这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完善互联网的管理制度,积极鼓励投资者创业的同时设定一些门槛、控制虚假宣传等防止因为创业失败而沦为非法集资。
-
集资诈骗罪特点是什么
根据法律规定,集资诈骗罪特点: 1、诈骗手段具有特殊性; 2、行为方式具有特殊性,集资诈骗罪在行为方式上必须以“非法集资”的形式出现; 3、被骗对象的公众性和广泛性。
2020.04.18 178
-
集资诈骗有什么特征
1、诈骗手段具有特殊性。集资诈骗罪的诈骗方法是指“行为人采取虚构集资用途,以虚假的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诱饵,骗取集资款的手段”。“虚构集资用途”一般表现为行为人虚构客观上并不存在的企业或者企业发展计划
2021-06-22 15,340 -
集资诈骗属于什么犯罪类型
集资诈骗属于非法集资类犯罪。目前我国刑法规定了四种非法集资类的犯罪,分别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 依据我国刑法,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
2022-03-05 15,340 -
集资诈骗罪属于什么犯罪类型
集资诈骗属于非法集资类犯罪。目前我国刑法规定了四种非法集资类的犯罪,分别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 依据我国刑法,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
2022-03-14 15,340 -
集资诈骗罪的类型有哪些?
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该罪是目前中国发生事件最多的非法筹资类犯罪。2、筹资诈骗罪。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
2021-10-22 15,340
-
01:08
诈骗罪的四个特征
诈骗罪的四个特征为: 1、客体要件: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财物的所有权;该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为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通过骗取等方式获取的利益。 2、客观要件,诈骗罪在客观上,主要表现为行为人采用欺诈的方法或者隐瞒事实真相,骗取金额
18,290 2022.04.17 -
01:43
什么是集资诈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2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构成集资诈骗罪。 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规定,行为人具有以下情形的,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
1,700 2022.04.15 -
01:14
合同诈骗类型有哪些
合同诈骗,指的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捏造虚假事实、设定陷阱、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行为。或者是合同一方当事人故意告诉另一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导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从而与之签订或者履行
875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