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离职后如何处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在分析和解读员工离职情况时,必须明确区分为两种情况。若该员工因触犯公司的劳动规章制度或者其他纪律规定而选择离开公司,对于已经行使的期权,将由创始者或是由创始者指定的第三方机构(假设采取创始者代为持有期权的方法),亦或者是有限合伙人企业的普通合伙人,或者是由其指定的第三方机构(若通过设立有限合伙企业来实现期权激励机制的话),按照市场上最优惠的价格进行回购; 对于尚未行使的期权,就不再予以授予。如果员工离开公司并非因为违反任何劳动法规或规章制度,那么,对于已经行使的期权,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保留,或者选择回购,至于尚未被执行的期权,自然也不再行使。
《公司法》第七十一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 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 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股权激励的形式是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股权激励是为了使劳动者与公司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被激励的股权是没有表决权的,并且具有锁定期。
两者的区别有: 1、标的物不同。在股票期权激励中,激励对象取得的是一种权利,在股权激励中,激励对象直接获得的是股份或股票。 2、获得权利或股票的方式不同。 3、获得收益的方式不同。 4、两者所承担的风险不同。
-
高管离职后股权激励有法律效力吗
有效,公司进行股权激励的,要和被激励对象签订协议,所以高管离职后,股权激励有没有效,要依据签订的协议确定。上市公司应当与激励对象签订协议,确认股权激励计划的内容,并依照本办法约定双方的其他权利义务。上市公司应当承诺,股权激励计划相关信息披露
2021.09.04 12 -
如何理解期权激励
期权激励是股权激励的一种典型模式,指针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报酬偏低、激励不足的现象,在公司中进行的有关股票期权计划的尝试,以期能够更好地激励经营者、降低代理成本、改善治理结构。 期权激励的授予对象主要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骨干。 比如,
2024.05.12 2
-
员工离职后,他的激励股权要如何处理
我们需要区分员工离职的情形,如果员工违反了公司的劳动制度或其他纪律并离职,那么一般处理方式为: 已行权部分由创始人或其指定的第三方(如果采用创始人代持的方式)、有限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或其指定的第三方
2023-02-25 15,340 -
股权激励期间员工离职,激励股权该怎么处理
我们需要区分员工离职的情形,如果员工违反了公司的劳动制度或其他纪律并离职,那么一般处理方式为: 已行权部分由创始人或其指定的第三方(如果采用创始人代持的方式)、有限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或其指定的第三方
2022-07-04 15,340 -
股权激励是什么意思,如何进行股权激励?
所谓股权激励,是激励员工的方法之一,是公司为了激励和留住核心人才而推行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股权激励主要是通过附条件给予员工部分股东权益,使其具有主人翁意识,从而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得企业和员工和一
2023-06-11 15,340 -
股权激励税如何缴纳?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通知,个人在职,从上市公司获得的股票增值权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上市公司及其国内机构根据工资、工资所得项目和股票期权所得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依法扣除个人所得税。非上市公司实施符合
2021-10-27 15,340
-
01:1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需要审批吗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18年颁布实施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不需要经过证监会审批,但需要经过上市公司内部决策程序,由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通过。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草案
4,528 2022.04.15 -
01:13
股东离职股份怎么处理
公司股东如果是离职,实际只是辞去其在公司的职务,但股东的身份以及其所持有的股权是不会受离职而产生任何影响的。如果公司的股东愿意退出股份,则可以将其持有的股权转让给公司内部的其他股东,或经公司其他股东过半数人员同意后,将持有的股权转让给公司股
3,895 2022.04.17 -
00:51
如何处理股权转让合同纠纷
发生股权转让合同纠纷的,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途径解决纠纷: 1、在股权转让合同成立后,发生纠纷的,可首先与对方协商解决; 2、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合同中有约定仲裁条款或当事人事后达成仲裁协议的,可通过仲裁的方式解决; 3、
837 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