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能私了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不可以,挪用资金数额较大,则涉嫌犯罪,私了协议不受法律保护,数额较大追诉期限五年,数额巨大追诉期限十年。追诉时效,是《刑法》规定的司法机关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犯罪已过法定追诉时效期限的,不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予起诉,或者宣告无罪。《刑法》: 第八十七条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挪用公款不可以私了,挪用公款罪属于公诉案件。挪用资金数额较大,则涉嫌犯罪,私了协议不受法律保护,数额较大追诉期限五年,数额巨大追诉期限十年。 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不存在。原因是:私营企业挪用款项数额较大,涉嫌挪用资金罪。 挪用公款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受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所以说,私人企业挪用资金的,因不符合挪用公开罪的主体要件,不会构成挪用共公款罪。
-
公款私存能认定挪用吗
公款私存不能认定挪用。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帐内私存,是指虽然纳入单位法定会计帐簿、法定科目,但却未按规定存放资金。如财务人员将收取的现金或单位的银行存款违规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同时在单位现金、银行存款科目上反映; 2、帐外私存,在单位法
2022.05.11 571 -
公款私存是挪用公款吗
公款私存不是挪用公款,两者存在以下区别: 1、定义不同公款私存是指单位或个人将公款以个人名义转为储蓄存款的行为。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 2、
2020.06.01 210 -
私存是挪用公款吗
公款私存不是挪用公款,两者存在以下区别: 1、定义不同 公款私存是指单位或个人将公款以个人名义转为储蓄存款的行为。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
2020.06.03 177
-
挪用公款可以私了吗
不可以,挪用资金数额较大,则涉嫌犯罪,私了协议不受法律保护,数额较大追诉期限五年,数额巨大追诉期限十年。追诉时效,是《刑法》规定的司法机关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犯罪已过法定追诉时效期限的,不再
2022-05-28 15,340 -
挪用公款行么可以私了吗
不,挪用资金数额较大的,涉嫌犯罪,私人协议不受法律保护,起诉期限较大,起诉期限量起诉期限为10年。起诉时效是刑法规定的司法机关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犯罪已经过法定起诉时效期限的,不再追究犯罪分
2021-12-31 15,340 -
公款私存是挪用公款吗
不是。 1、定义不同公款私存是指单位或个人将公款以个人名义转为储蓄存款的行为。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
2022-05-27 15,340 -
私人公款算挪用公款吗?
私企员工挪用款项不算挪用公款。私营企业挪用款项数额较大,涉嫌挪用资金罪。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挪用资金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公司、企
2021-10-13 15,340
-
01:05
挪用公款能缓刑吗关于行为人实施了挪用公款的犯罪行为,能否被判缓刑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如果构成挪用公款罪的话,依据其犯罪数额以及犯罪情节严重程度的不同,所判的刑罚也是不同的。所以,应当在确定其所判刑罚,和对其
495 2022.05.18 -
00:57
挪用公款能保释吗保释一般指取保候审,刑事案件可以申请取保候审。根据现行检察院颁布的《刑事诉讼规则》,不得取保候审的有两类人,一是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嫌疑人,二是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其他犯罪嫌疑人。同时,公安机关、检察院、人民法院都有取保候审的决定权。
1,078 2022.04.15 -
01:09
挪用公款罪能取保吗挪用公款罪是可以进行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若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缴纳完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或者是提出了相应的保证人之后,保证自己能够随传随到的情况之下,司法机关对其暂时解除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1,542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