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下如何认定被侵犯了名誉权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公司名誉权侵权的行为认定为: 1、有侵犯名誉权的事实; 2、造成了名誉权毁损等后果; 3、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4、侵权人主观上有过错。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第一百二十条规定,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
具体按照起诉金额确定。赔偿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不另行交纳;超过5万元至10万元的部分,按照1%交纳;超过10万元的部分,按照0.5%交纳。请参考以下法律条例: 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案件受理费分别按照下列标准交纳: 其中第二条规定:非财产案件按照下列标准交纳: 侵害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以及其他人格权的案件,每件交纳100元至500元。涉及损害赔偿,赔偿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不另行交纳;超过5万元至10万元的部分,按照1%交纳;超过10万元的部分,按照0.5%交纳
-
被人侵犯了名誉,请问一下报警名誉权是怎么样的?
根据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行为人用以下的方式来侵犯公民权利的,情节较轻的会被拘留五日以下,或者会被罚款五百元以下对于情节较为严重的,会被拘留五日到十日,还可能被处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具体情形有: 1、行为人用写恐吓信或者是
2024.07.06 24 -
我朋友侵犯了名誉权,网络名誉侵权管辖权如何确定
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6月15日颁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规定,名誉权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最高人民法院又于1998年8月31日发出《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
2024.06.07 36 -
如何认定被侵犯名誉权,法律上是如何确定的
符合下列条件认定侵犯了名誉权: 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 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3.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 4.在后果上,侵权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使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
2021.07.01 28
-
被人给侵犯了名誉权,侵犯名誉权司法认定后如何办
需要向被侵害人道歉,如果给被侵害人造成了精神伤害的,还可以要求被侵害人赔偿精神损失费,侵害人拒绝赔偿,拒绝赔礼道歉的,被侵害人可以到法院去起诉,要求侵害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如果侵害人还给被侵害人造成了
2022-07-29 15,340 -
被人给侵犯了名誉权了,微博个人名誉权侵权了如何办呢
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候,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那么当公民的名誉权被侵害后,可以要求侵害人立即停止侵害,并且澄清事实,说明自己侵害他人名誉的事实,还被侵害人一个清白,另外,还需要向被侵害人道歉,如
2022-07-29 15,340 -
小X名誉被侵犯了,名誉权侵权投诉是如何的?
具体按照起诉金额确定。赔偿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不另行交纳;超过5万元至10万元的部分,按照1%交纳;超过10万元的部分,按照0.5%交纳。请参考以下法律条例: 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
2022-07-28 15,340 -
认定被侵犯了名誉权,被人语言侮辱属于侵害名誉权吗
被人语言侮辱属于侵害名誉权,并涉嫌侮辱罪。行为人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应当构成犯罪并予以立案追究,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
2023-06-13 15,340
-
00:58
侵害名誉权和荣誉权,一般需要承担什么民事责任?
侵犯名誉权和荣誉权需要承担支付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赔偿金的责任。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根据相关法律
1,322 2022.04.17 -
01:14
著作权侵权该如何认定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可分为以下几步: 1、对原告作品的分析。一部拥有有效著作权的作品必须同时具备下述条件: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具备独创性;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只要有任何一个条件不具备,原告作品就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2、对被控侵权作
1,760 2022.04.17 -
01:01
侵害他人名誉权怎么处理
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处理方式有: 1、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可以要求侵权人终止侵权行为; 2、公开赔礼道歉,公开消除侵权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恢复名誉; 3、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 4、如果侵权人对公民的请求不予理睬,公民可以向法院起诉; 5、人民
841 202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