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犯罪未遂怎样界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诈骗犯罪未遂的界定是:已经着手实行诈骗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诈骗未遂。诈骗未遂,可以在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基础上,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般诈骗(既遂)的基本构造为:欺骗或隐瞒行为导致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者第三者取得被害人处分的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这五个因素具有原因与结果的关联,并且存在固定的先后顺序。一般诈骗罪是以行为人着手实施欺骗行为,作为区分诈骗犯罪预备与诈骗罪未遂的标志;又以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作为区分诈骗犯罪未遂与诈骗罪既遂的标准。
诈骗犯罪未遂的界定是: 1、已经着手实行诈骗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诈骗未遂。 2、诈骗未遂,可以在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基础上,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诈骗犯罪未遂怎么界定?
在财产经济犯罪中,对于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获取财物的犯罪未遂形态,如盗窃、诈骗、敲诈勒索、贪污未遂等是否能定罪处罚、怎样定罪处罚在刑法理论上存有争议,在司法实践中理解和做法不一,以致影响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刑法
2022.12.27 129 -
诈骗犯罪未遂具体怎么界定
诈骗犯罪未遂的界定是:已经着手实行诈骗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诈骗未遂。诈骗未遂,可以在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基础上,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020.03.24 92 -
犯罪未遂怎么界定
可以根据犯罪未遂的特征界定。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行为未得逞的状态。犯罪未遂的特征及要件: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作为某种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
2020.11.26 128
-
诈骗犯罪未遂怎么界定
诈骗犯罪未遂的界定是:已经着手实行诈骗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诈骗未遂。诈骗未遂,可以在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基础上,从轻或者减轻
2022-05-14 15,340 -
如何界定诈骗犯罪未遂
诈骗犯罪未遂的界定是:已经着手实行诈骗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诈骗未遂。诈骗未遂,可以在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基础上,从轻或者减轻
2023-08-10 15,340 -
诈骗犯罪未遂如何界定
诈骗犯罪未遂的界定是:已经着手实行诈骗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诈骗未遂。诈骗未遂,可以在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基础上,从轻或者减轻
2023-08-09 15,340 -
诈骗罪未遂怎么界定
诈骗犯罪未遂的界定是:已经着手实行诈骗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诈骗未遂。诈骗未遂,可以在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基础上,从轻或者减轻
2022-06-11 15,340
-
00:53
犯罪未遂怎么判刑
首先,刑法对犯罪未遂有着明确的规定。对于某种犯罪未遂的判刑,一般是比照犯罪既遂的判刑,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其次,所谓的从轻处罚,就是比照犯罪既遂,要比没有该从轻处罚情节,判处适当轻一些的刑罚。从轻处罚。既可以是在多个刑种中判处较轻的刑种,
1,843 2022.04.17 -
01:06
强奸罪未遂的认定是怎样的
强奸罪未遂的认定如下: 1、侵犯的客体是妇女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正当性行为的权利; 2、行为人着手实施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实施了强奸妇女的行为,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 3、行为人是年满十四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男子; 4、在主观
463 2023.02.18 -
00:55
诈骗犯罪怎么判
诈骗罪的量刑,首先看是单位还是个人实施,其次看诈骗的数额,量刑最低三年以下,最高是无期徒刑。如果有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诈骗救灾、抢险、防汛、扶贫、医疗款物等;假冒国家机关或者公益
1,21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