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撤销期限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可撤销的事由不同,行使合同撤销权的期限也会不同。比如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合同撤销权行使的期限是1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计算。合同撤销权,即可撤销合同的撤销权,是指撤销权人因合同欠缺一定生效要件,而享有 的以其单方意思表示撤销已成立的合同的权利。《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
合同撤销权期限
合同撤销权行使的期限是1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计算。合同撤销权,即可撤销合同的撤销权,是指撤销权人因合同欠缺一定生效要件,而享有的以其单方意思表示撤销已成立的合同的权利。
2021.04.04 148 -
合同可撤销期限
合同可撤销时效期限一般情况下为一年,同时还受五年除斥期间限制。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或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2021.03.13 94 -
撤销合同的期限
依照相关规定,撤销合同的期限为,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起的一年内。对于因重大误解订立、或订立时有失公平的合同,受损方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变更或撤销的申请。撤销权的行使期限为,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起的一年内。若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未行
2022.04.16 1,106
-
合同撤销权的撤销期限
可撤销的事由不同,行使合同撤销权的期限也会不同。比如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
2022-06-04 15,340 -
合同撤销的期限
可撤销的事由不同,行使合同撤销权的期限也会不同。比如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
2022-05-13 15,340 -
可撤销合同撤销权的期限是多长合同可撤销期
撤销合同的期限为一年。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未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应当消灭。当事人受到胁迫的,撤销权的期限自胁迫终止之日起计算。
2021-12-26 15,340 -
合同撤销权的期限
可撤销的事由不同,行使合同撤销权的期限也会不同。比如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
2022-05-25 15,340
-
01:15
超过可撤销合同的期限怎么办有很多合同在一定的时限内是可以撤销的,需要当事人去法院提出申请或者请仲裁机构撤销合同,但是前提是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的,撤销权消灭:1.自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应当知道或已经知道撤销事由的当天起一年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2.具有撤销
1,627 2022.04.17 -
01:15
如何撤销合同想要撤销合同时,可以去到法院或者是仲裁机构请求撤销,合同被撤销后,因该合同而得到的财产,要进行返还:没办法返还或者没必要返还的,那么要用折价补偿的方式。有过错方需要赔偿对方,因此受到的损失,都有过错的,则要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合同撤销,即
2,317 2022.04.17 -
00:53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期限第三人撤销权之诉的时效是:第三人应该从知道,或者应该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的6个月内提起诉讼,逾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予驳回。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法律规定的第三人,优于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
2,07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