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证明可以自己刻印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不可以,不应该作假。私刻公章属于违法行为。应该去单位要求出具。在依法办理离职手续后,用人单位必须为出具解除劳动合同证明(即离职证明),同时劳动者的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是必须结清。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扣减或者拖欠,当事人可以在办理离职手续时要求结清。否则当事人可以去劳动局申诉或者举报用人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离职证明上的公章不可以自己刻。私刻公章的行为是违法的,涉嫌为制造公司印章罪。劳动者在离职前三十日(试用期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后即可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关系解除后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离职证明。用人单位拒绝提供的,劳动者可以以此申请劳动仲裁。
离职证明上的公章不可以自己刻。 私刻公章的行为是违法的,私刻公司印章的,涉嫌伪造公司印章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 劳动者在离职时应当提前三十日(试用期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即可,用人单位如果拒绝为劳动者办理离职证明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
-
法人印章可以自己刻吗
不可以。 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买卖印章,不得非法制作、使用印章。需要刻制印章的单位应当到公安机关批准的刻制单位刻制;刻制单位将刻制的印章向公安机关办理印鉴备案后,方准启用。 企业事业单位、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间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和各协调机构及
2020.05.17 143 -
离职证明自己可以开吗
离职证明,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的书面证明,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后必须出具的一份书面材料。离职员工可以向人力资源部申请填发离职证明书,人力资源部发出的离职证明书只证明离职员工的受雇日期、职位及其离职原因。一般被开除的职工是
2020.09.12 786 -
离职证明上的公章能否自己刻
离职证明上的公章不可以自己刻。 私刻公章的行为是违法的,私刻公司印章的,涉嫌伪造公司印章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 劳动者在离职时应当提前三十日(试用期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即可,用人单位如果拒绝为劳动者
2020.07.31 202
-
离职证明可以自己刻印章吗
不可以,不应该作假。私刻公章属于违法行为。应该去单位要求出具。在依法办理离职手续后,用人单位必须为出具解除劳动合同证明(即离职证明),同时劳动者的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是必须结清。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扣减或
2022-05-31 15,340 -
离职证明自己刻印章可以吗
不可以,不应该作假。私刻公章属于违法行为。应该去单位要求出具。在依法办理离职手续后,用人单位必须为出具解除劳动合同证明(即离职证明),同时劳动者的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是必须结清。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扣减或
2022-05-31 15,340 -
离职证明没有自己刻复印章可以吗
不可以,不应该作假。私刻公章属于违法行为。应该去单位要求出具。在依法办理离职手续后,用人单位必须为出具解除劳动合同证明(即离职证明),同时劳动者的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是必须结清。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扣减或
2022-06-23 15,340 -
离职证明可以自己刻公章吗?
不可以,不能够作假。私刻公章属于违法行为。应该去单位要求出具。在依法办理离职手续后,用人单位必须为出具解除劳动合同证明(即离职证明),同时劳动者的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是必须结清。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扣减或
2022-06-11 15,340
-
01:07
自己交社保需要离职证明吗自己交社保需要离职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也明确规定,自己交社保要开离职证明。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用人单位招用还没有解除劳动合同的
9,615 2022.04.17 -
01:21
离职了社保可以自己交吗离职了社保可以自己交。个人可以以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参保。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本市户籍人员:参保人携带身份证、社保卡、户口簿到原单位参保社保经办机构,或户籍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接续参保。若个人再就业的,又可以继续转为单位缴纳社保,这并不矛盾与冲突
9,709 2022.05.11 -
01:16
离婚起诉书可以自己写吗离婚起诉状可以自己写。当事人在书写离婚起诉状时,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状的要求。通常离婚起诉状应包括以下内容:1、原被告双方的身份信息;2、诉讼请求事项;3、事实和理由,即阐述法院应当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的事实和理由;4、致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3,86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