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间人能否作为第三人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居间人不能作为第三人。居间人是为委托人与第三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报告信息机会或提供媒介联系的中间人。居间人本人并不参与委托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合同,与第三人无关,也并不能作为第三人。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六十一条规定,中介合同是中介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第九百六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中介人应当就有关订立合同的事项向委托人如实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六十二条中介人应当就有关订立合同的事项向委托人如实报告。 中介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不得请求支付报酬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六十一条中介合同是中介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居间人不能作为第三人。居间人是为委托人与第三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报告信息机会或提供媒介联系的中间人。居间人本人并不参与委托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合同,与第三人无关,也并不能作为第三人。
居间人不能成为买受人。一般情况下,居间人是区别于委托人与买受人的第三人,是不能成为买受人的。居间人是指居间合同中为委托人提供订约机会或充当订约媒介的当事人。委托人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中既非当事人或者任何一方的代理人。根据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六十一条规定,中介合同是中介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第五百九十五条规定,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
第三人能否成为反诉被告
反诉只能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不能增加被告。反诉中针对本诉事由和本诉当事人而提起的诉讼,只能限于本诉的范围。如果超过本诉当事人范围,需要另行提起诉讼解决,不在反诉中处理。
2020.07.17 1,011 -
第三人能否上诉
再审的民事案件,如果是适用一审程序进行再审审理的,第三人可以上诉;如果是适用二审程序进行再审审理的,第三人就不能上诉了。按照规定,原告、被告、第三人分别上诉的,按照上诉请求分别预交二审案件受理费;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于已经开始的诉讼
2020.09.09 883 -
-
债务让第三人承担,能否由第三人代为代偿
第三人可以代为清偿债务,但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债权的性质可由第三人代为清偿。 债权人和债务人没有事先约定债务不能由第三人代为清偿。 债权人未拒绝代为清偿的特殊理由,债务人也未提出异议的正当理由。 第三
2021-11-22 15,340 -
第三人是否可以向保险人抵押担保?第三人是否可以作为保证人担保?
第三人在为债务人作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为其提供担保,这种债务人反过来又为担保人提供的担保叫反担保,有向债务人追偿的权利。当第三人行使追偿权时。在债务清偿期届满,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由第三人承担担保责
2022-03-14 15,340 -
居间人经过居间人的居间行为而使委托人与第三人无法到期支付报酬吗
经过居间人的居间行为,使委托人与第三人或者委托人之间的合同成立的,委托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报酬。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第一,合同必须成立。合同没有成立时,居间人不能请求支付报酬。但居间合同的性质属于委托合
2022-03-14 15,340 -
被告能否告第三人
详谈电话或短信联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65、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成为当事人;无独立
2022-02-04 15,340
-
01:11
第三人能否确认合同无效如果该合同的内容侵犯到第三人利益的,第三人有权利向法院请求确认该合同是无效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则该合同没有法律效力:一方故意以提供虚假的资料等,使人发生错误的认识为目的的行为、采用不正当手段订立合同,国家利益受到损害的;以损害他人利益为
2,250 2022.05.11 -
00:50
赃款流向第三人的能否追缴赃款流向第三人的能否追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第三人知道获得的财产是赃款,是可以向第三人追缴的;如果第三人不知道是赃款的,就无法向第三人进行追缴。这是因为第三人可以通过善意取得制度获得赃款的所有权,司法机关是无法进行追缴的,同时第三人
17,848 2022.05.11 -
01: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次修订实行的时间为现行的教育法是2015年实施的。具体如下:公国现行的《教育法》是2015年12月27日修订的,根据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育
3,69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