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为多久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是多久《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以下简称《办案规定》)第40条第2款规定:“考验期的长短应当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所犯罪行的轻重、主观恶性的大小和人身危险性的大小、一贯表现及帮教条件等相适应。”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一是考验期限应当与罪质相适应。对于涉嫌严重刑事犯罪的,例如抢劫、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等,鉴于罪行较为严重,其考验期限应当长于其他轻罪。二是考验期限应当与人身危险性相适应。对于有违法劣迹、平时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考验期限应当长于初犯、平时表现良好的未成年人。三是考验期限应当与可能判处的刑期相适应。对于可能判处的最高刑期在6个月以下的,考验期限一般应当为6个月;对于可能判处的最低刑期接近1年的,一般不宜适用6个月的考验期。四是考验期限应当注意同案犯平衡。地位和作用相当的同案犯,考验期限应当相同;主犯的考验期限应当长于从犯;不分主从犯或者都是从犯,但地位和作用存在明显差别的,考验期限也应有所差别。五是应当尽量避免用足1年的考验期限,预留考验期变更空间,同时避免取保候审期限届满而考验期限未满的尴尬。在司法实务中,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考验期限变更也是值得深究的问题。《办案规定》第20条第2款明确规定:“根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表现,可以在法定期限范围内适当缩短或者延长(考验期限)”。但是,上述规定并未明确变更考验期限的决定主体。司法实践中,对于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是由检察长决定的,可以由检察长或者检委会变更,但如果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是由检委会决定的,则只能由检委会来变更。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为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从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日起计算。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由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
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为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从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日起计算。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由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加强管教,配合人民检察院做好监督考察工作。
-
附条件的不起诉考验期为
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为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从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日起计算。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由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加强管教,配合人民
2020.03.25 203 -
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一是考验期限应当与罪质相适应。对于涉嫌严重刑事犯罪的,例如抢劫、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等,鉴于罪行较为严重,其考验期限应当长于其他轻罪。 二是考验期限应当与人身危险性相适应。对于有违法劣迹、平时有严重不
2020.05.10 368
-
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
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没有实施新的犯罪或者发现决定附条件不起诉以前还有其他犯罪需要追诉的;没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或者考察机关有关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只要考验期满
2022-08-14 15,340 -
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内再犯罪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考察期内,附条件不起诉的犯罪嫌疑人有犯罪行为的,检察机关应当撤销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向法院提起公诉,按犯罪的情节对当事人处罚。
2021-12-14 15,340 -
附条件不起诉考察
附条件不起诉考察制度是对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认为可以不立即追究刑事责任,不会发生社会危险性,给其一定的考验期,如其在考察期内遵守有关规定,考察期满决定对其不起诉制度。相较于其他不起诉制度即法定
2022-08-23 15,340 -
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考验期满,检察院可以不予起诉吗
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没有实施新的犯罪或者发现决定附条件不起诉以前还有其他犯罪需要追诉的;没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或者考察机关有关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只要考验期满
2022-03-21 15,340
-
01:04
假释的考验期有多久
假释的考验期,通常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1、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同时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原判刑期一半以上; 2、无期徒刑假释的考验期为十年,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3、适用假释的犯罪分子,必
2,215 2022.08.01 -
01:18
无期徒刑假释考验期是多久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假释考验期限是十年。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
705 202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