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商标权可否追究过错责任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侵犯商标权要求过错责任。 商标侵权即商标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或者其他干涉、妨碍商标权人使用其注册商标,损害商标权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 (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 (二)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 (三)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 (四)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 (五)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 (六)故意为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帮助他人实施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的; (七)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过错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为由行为人承担。过错侵权责任是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的认定责任的准则。过错责任是指行为人仅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
侵犯商标权要求过错责任,侵犯商标权的行为,侵权人从一开始使用就明知故犯,承担过错赔偿责任。 只有销售者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但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说明提供者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才能不承担赔偿责任。
-
侵犯商标权能否要求过错责任
侵犯商标权的行为,侵权人从一开始使用就明知故犯,承担过错赔偿责任。只有销售者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但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说明提供者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才能不承担赔偿责任。
2021.04.25 109 -
侵犯商标权可以要求过错责任吗?
侵犯商标权可以要求过错责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侵犯商标权的,侵权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若是对方不承担的,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022.12.02 123 -
侵犯商标权可以要求过错责任吗
侵犯商标权要求过错责任。 商标侵权即商标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或者其他干涉、妨碍商标权人使用其注册商标,损害商标权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
2020.05.20 99
-
侵犯商标权是否要求过错责任
侵犯商标权要求过错责任。 侵犯商标权的行为,侵权人从一开始使用就明知故犯,承担过错赔偿责任。 只有销售者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但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说明提供者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2022-11-26 15,340 -
侵犯商标权可以要求过错责任吗
侵犯商标权要求过错责任。 商标侵权即商标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或者其他干涉、妨碍商标权人使用其注册商标,损害商标权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
2022-07-13 15,340 -
侵犯商标权可以要求过错责任吗?
侵犯商标权要求过错责任。 商标侵权即商标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或者其他干涉、妨碍商标权人使用其注册商标,损害商标权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
2022-05-17 15,340 -
侵犯商标权是否需要承担过错责任
侵犯商标权要求过错责任。 侵犯商标权的行为,侵权人从一开始使用就明知故犯,承担过错赔偿责任。 只有销售者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但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说明提供者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2022-11-29 15,340
-
01:24
侵犯商标权的刑事责任是什么侵犯商标权的刑事责任,需要根据具体案情来确定。主要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第一,如果犯罪嫌疑人在没有经过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的情况下,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如果犯
1,212 2022.04.17 -
01:27
缔约过失责任如何追究对于缔约过失责任如何承担和追究,一般按当事人在合同中的约定执行,如果没有约定的,双方当事人可进行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可以起诉到人民法院。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1、假借
1,399 2022.04.17 -
01:02
哪些情形可以追究缔约过失责任以下情形可以追究缔约过失责任: 1、假借签订合同,恶意的进行磋商;假借指的是合同任意一方当事人根本没有与对方当事人签订合同的意思,与对方当事人进行磋商只是借口,旨在损害订约对方当事人的利益; 2、故意隐瞒与签订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
1,547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