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支持共同财产协议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现在越来越多的夫妻会对婚内共同财产作出约定,不管他们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内还是在离婚的时候。那么夫妻一方自愿放弃婚内共同财产是否有效呢?答案是肯定的。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的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夫妻共同财产包含的范围很广,另外,一般情况下,夫妻双方都对共同财产享有平等的所有权,这包括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平等地履行义务。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夫妻双方可在婚姻存续期间对夫妻共同财产作出约定,那么一方自愿放弃婚内共同财产是有效的。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 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夫妻间财产协议法律支持。可以变更或者撤销的情况:夫妻一方因欺诈、胁迫订立的财产协议;夫妻一方因重大误解订立的财产协议;产权协议明显不公平;一方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产权协议的;其他应当判决变更或者撤销的案件。
协议离婚法律不一定承认,如果双方共同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后,双方之间的婚姻关系解除,协议离婚对双方都具有法律约束力,离婚后,双方需要按照协议约定的履行。如果双方没有办理离婚手续的,协议离婚无效。
-
离婚协议法律支持吗
法律支持离婚协议生效的三个条件具体如下: 1、当事人双方都表示是自愿离婚,不存在其中一方被迫或者被欺骗的情况; 2、当事人双方就共同财产的分配和孩子抚养权归属等问题达成一致约定; 3、离婚协议的内容不能损害到其他人的权益。 婚姻登记机关查明
2022.04.16 323 -
婚后财产协议不公证法律是否支持
婚后财产协议不公证不受法律支持。公证应当准备以下材料: 1、个人身份证明,如身份证、户口本、已婚人应当携带结婚证等; 2、与约定内容相关的财产所有权证明,未取得产权证的,应当携带购房合同和付款发票; 3、双方已经起草了协议。协议的内容一般包
2022.01.30 115 -
离婚财产赠与法律支持不支持
离婚财产赠予转移资产法律支不支持,主要财产是动产还是不动产。若是动产,交付即生效,法院是会支持对方所赠予转移的财产;若赠予的财产是不动产,那么无论是否离婚,赠予转移的财产对外效力都是登记。只有登记,才能产生对外效力。若有证据证明是恶意转移财
2021.02.23 181
-
共同财产协议的法律支持吗
现在越来越多的夫妻会对婚内共同财产作出约定,不管他们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内还是在离婚的时候。那么夫妻一方自愿放弃婚内共同财产是否有效呢?答案是肯定的。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的规定:夫妻可以约定
2023-06-28 15,340 -
婚前财产共有协议书法律支持吗?
《》第19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17条、第18条的规定。”第
2022-08-25 15,340 -
婚前财产协议法律支持吗?
1、婚前财产不需要,永远属于个人,以结婚登记时间为界。2、如果该的产权在你婚前已经登记在你的名下,那么该商铺也属于你的婚前财产,你可以和你未婚夫就婚后由谁还贷以及还贷部分的归属进行协议约定,只要双方自
2022-09-05 15,340 -
婚内财产协议法律支持吗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因为夫妻约定的婚内财产协议,也是合同的一种,只要是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然而也有无效的情形,婚内财产协议的无用约定: (
2022-09-01 15,340
-
01:28
折旧费法律支持吗
折旧费法律支持。一般情况下,人民法院是不支持车辆折旧费的。人民法院只支持车辆的直接损失,例如:维修费等。还支持维修被损坏车辆所支出的费用、车辆所载物品的损失、车辆施救费用等。由于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下列财产损失,当事人请求侵权人赔偿的,人民法院
6,953 2022.04.17 -
01:25
与二房东签合同法律支持吗
与二房东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法律支持吗 与二房东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如果二房东有代理权,则房屋租赁合同合法有效,对业主和二房东均具有约束力。如果二房东没有代理权,即房屋真正业主并未授权二房东出租房屋,则房屋租赁合同仅在二房东与承租人之间有效
2,926 2022.05.11 -
01:53
财产共有协议需要公证吗
财产共有协议并非必须经过公证才有法律效力,我国目前并没有法律明文规定要求协议经过公证方可有效。因为协议作为一份合同,主要出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在当事人意思达成一致时,协议便成立且有效,除非违反法律相关规定。因此,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
1,43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