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房产是否可作为诉讼保全担保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法院裁定保全后,会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而异地的房产可以作为财产保全的担保。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五条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规定责令申请保全人提供财产保全担保的,担保数额不超过请求保全数额的百分之三十;申请保全的财产系争议标的的,担保数额不超过争议标的价值的百分之三十。 利害关系人申请诉前财产保全的,应当提供相当于请求保全数额的担保;情况特殊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处理。 财产保全期间,申请保全人提供的担保不足以赔偿可能给被保全人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责令其追加相应的担保;拒不追加的,可以裁定解除或者部分解除保全。 3、第六条申请保全人或第三人为财产保全提供财产担保的,应当向人民法院出具担保书。担保书应当载明担保人、担保方式、担保范围、担保财产及其价值、担保责任承担等内容,并附相关证据材料。 第三人为财产保全提供保证担保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保证书。保证书应当载明保证人、保证方式、保证范围、保证责任承担等内容,并附相关证据材料。 对财产保全担保,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违反民法典、公司法等有关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应当责令申请保全人在指定期限内提供其他担保;逾期未提供的,裁定驳回申请。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异地房产可以诉讼保全。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的案件可以依法对房屋采取诉讼保全等强制性措施,保全限于请求的范围,与本案有关的房产均可保全。
担保人可以用房产证作为担保,但是该房屋应当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抵押是指,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抵押给债权人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
-
诉讼房产保全是否是等额保全
诉讼房产保全不是等额保全。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诉讼中对被申请人的房屋进行保全的,保全的范围只限于请求的范围,如果是请求对整套房产保全的,会保全整套房屋并不是等额保全。
2020.08.14 171 -
按揭房可否作保全担保
按揭房可作保全担保。《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适用条件和程序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
2022.09.03 186 -
-
异地房产是否可以诉讼保全
可以,只要是当事人的财产,无论是否在异地,均可进行保全。 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
2022-06-12 15,340 -
在建房可否作为诉讼保全担保标的物
在建的房屋,不能作为诉讼的保全物。在建的房屋,没有产权,因此,即使你申请,法院也不会采取行诉讼保全措施。有了房产证,明确了产权人,才可以进行诉讼保全。
2022-10-06 15,340 -
异地房产可以诉讼保全吗?
可以,只要是当事人的财产,无论是否在异地,均可进行保全。 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
2022-10-13 15,340 -
房产证作为诉讼保全标的物是否可行
农村自建房如何办理房产证,需要提交哪些材料根据《房屋登记办法》的规定,因合法建造房屋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登记申请书二申请人的身份证明三宅基地使用权证明或者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
2022-07-17 15,340
-
01:08
判决后诉讼保全担保物可以解封吗财产保全的担保财产是为了保障被保全人的财产安全而要求申请人提供的,其目的在于限制申请人肆意进行保全申请,从而损害被担保人的财产利益。如因保全行为造成被保全人经济损失,被保全人可要求申请人赔偿其经济损失。判决后诉讼担保财产是否可以解封,需要看
4,534 2022.04.12 -
01:20
诉前财产保全要提供担保吗对于诉前财产保全,法院会强制申请人提供担保。如果在申请财产保全后未提供担保,法院会依法驳回其申请。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为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的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
3,342 2022.04.15 -
01:26
能否保全担保人的夫妻共同财产能否保全担保人的夫妻共同财产,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担保人配偶财产如果在申请范围内或者与案件有关的,债权人可以申请财产保全; 2、若没有相关联系,不能申请保全。 财产保全的流程如下: 1、申请诉前财产保全,由利害关系人在起诉之前向受诉法
1,398 202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