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公民怎么才能申请法律援助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在我国能申请法律援助的人: (一)具备以下条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申请法律援助: 1、有充分理由证明为保障自己合法权益需要帮助; 2、确因经济困难,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公民经济困难标准由各地参照当地政府部门的规定执行)。 (二)盲、聋、哑和未成年人为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没有委托辩护律师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 其他残疾人、老年人为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因经济困难没有能力聘请辩护律师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 可能被判处死刑的刑事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律师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 (三)刑事案件中外国籍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师辩护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 (四)经审查批准的法律援助申请人或符合条件、接受人民法院指定的刑事被告人、嫌疑人为受援人。 在法律援助过程中,受援人可以了解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活动的进展情况; 受援人有事实证明法律援助承办人员未适当履行职责的,可以要求更换承办人。 (五)受援人因所需援助案件或事项的解决而获得较大利益时,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支付服务费用。
当事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需要申请法律援助的,可以到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提交自己符合法律援助情况的证明文件即可。 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1)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2)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3)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4)请求给付瞻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5)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6)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提交下列证件、证明材料: 1.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2.经济困难的证明; 3.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申请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填写申请表。
-
我想申请法律援助怎么申请
想申请法律援助,向司法援助机关申请。如果是请求国家赔偿的,向赔偿义务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如果是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向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义务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
2020.01.24 125 -
怎么才能申请到法律援助呢?
申请到法律援助需要向司法局申请,并提供经济困难的证明以及有充分理由证明为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确需法律帮助的证据。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申请法律援助是不需要费用的。
2020.12.11 140
-
怎么才能申请法律援助
怎样才能申请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减免收费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一)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
2022-03-28 15,340 -
怎样才能申请法律援助?
怎样才能申请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减免收费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一)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
2022-04-22 15,340 -
怎样才能申请法律援助
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 (二)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
2022-07-21 15,340 -
公民怎么申请法律援助
申请法律援助应提交以下资料:(1)填写法律援助申请书(2)居民身份证明书或其他有效身份证明书(3)有关部门发行当事人及其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书(4)申请的法律援助事项相关事件资料(5)法律援助机构认为必要
2021-10-01 15,340
-
00:56
法律援助在哪里申请
法律援助在司法局申请。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请求支付
4,602 2022.05.11 -
01:01
怎么申请免费的法律援助
申请免费的法律援助的条件如下: 1、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2、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3、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4、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5、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6、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
4,921 2022.04.17 -
00:57
申请法律援助打官司是免费的吗
申请法律援助打官司是免费的。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的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申请法律援助是不需要费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
2,67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