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合同的举证责任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口头合同的缺点在于发生纠纷时难以取证,不易分清责任。对于口头合同,首先应确认合同的真实性,即合同关系存在与否,这主要从当事人双方的举证中逐步得以求证。然后,围绕合同关系,运用证据规则,通过举证责任的分配,认定争议事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第5条具体规定了合同纠纷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分配,该《若干规定》同样适用于口头合同。 口头合同的证明,主要包括合同的成立、生效和履行等环节。根据《若干规定》第5条第1款的规定,“在合同纠纷中,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因此,第一,主张合同关系成立的当事人应当对承诺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对于采取口头形式订立的合同,主张合同成立的一方当事人应当对口头承诺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第二,主张合同生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按照法律要件分类说,应当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若干规定》第5条第2款对此也作了肯定的规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民间借贷口头合同的举证责任一般由贷款人承担。贷款人作为债权人,一般需举证证明存在借贷法律关系;而借款人作为债务人,可以举证证明不存在借贷法律关系,或者本人已经还清全部借款。
民间借贷中口头合同的举证责任,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来分配。如果出借人主张存在口头的借贷合同的,需要提供视听资料、证人证言等证据来证明;如果借款人主张不存在口头借贷合同的,也要举证证明本人的主张。
-
口头合同的违约责任是什么
口头合同的违约责任包括: (1)过错责任原则及其构成 (2)无过错原则 (3)违约责任的承担 (4)赔偿损失与实行履行的关系 (5)赔偿损失与支付违约金的关系 (6)关于定金
2021.02.26 93 -
口头合同的违约责任有哪些
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违约责任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和赔偿损失。除此之外,违约责任还有其他形式,如违约金和定金责任。
2021.01.28 117 -
合同纠纷举证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第7条规定:“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他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本条确立了分
2020.10.17 194
-
口头合同的举证责任是怎样的
口头合同的缺点在于发生纠纷时难以取证,不易分清责任。对于口头合同,首先应确认合同的真实性,即合同关系存在与否,这主要从当事人双方的举证中逐步得以求证。然后,围绕合同关系,运用证据规则,通过举证责任的分
2022-06-28 15,340 -
口头合同如何举证
1、如果当事人对口头协议的存在无异议,协议内容又不违法,应认定合同有效; 2、如果当事人对口头协议存在有异议,又无证据证明协议存在的,法院可裁定不予受理,已受理的可裁定驳回起诉; 3、虽然当事人对口头
2022-06-24 15,340 -
口头合同纠纷怎么举证
如果你能证明你们之间确实存在你说指的口头协议,口头协议一旦诉至法院,主张方要提供当时发生合同约定行为的证据,这类案件由于证人证言的随意性很大,很难予以采信,这时就需要主张方提供当时履行合同时的间接证据
2022-01-22 15,340 -
口头合同如何进行举证
1、如果当事人对口头协议的存在无异议,协议内容又不违法,应认定合同有效; 2、如果当事人对口头协议存在有异议,又无证据证明协议存在的,法院可裁定不予受理,已受理的可裁定驳回起诉; 3、虽然当事人对口头
2022-05-14 15,340
-
01:16
欠款合同纠纷举证责任怎么分配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最新司法解释规定,出借人在提起民间借贷纠纷的诉讼时,需要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明债权确实存在的证据。因此,在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出借人负主要的证明责任,借款人负次要的证明责任。如果出借人无法提供,能够证明借款合同确实存在的证
1,110 2022.04.17 -
00:55
口头订立的合同有效吗
口头订立的合同也能够具备法律上的效力,但是需要满足合同订立的条件。首先,订立口头的合同当事人应当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具有相应缔约能力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次,口头合同所涉及的内容,不违反我国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效力性规定,也没有违背
1,217 2022.04.17 -
01:01
口头承揽人受伤谁承担责任
口头承揽人受伤,一般会让承揽人自己承担赔偿责任。 通常情况下,定作人对其自身损害无需承担责任,定作人不需要赔偿其损失。 但是如果承揽人的损失是因为定作人对定作、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而造成的,那么定作人需要赔偿相应的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
1,709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