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医疗期的规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劳动者享受医疗期期限的规定: 劳动者的医疗期自劳动者病休之日开始计算,按照劳动者应当享受的医疗期期限在一定的时间内累计计算。即便劳动者在累计计算的期间届满后,累计病休天数仍未达到法律规定的医疗期限的,劳动者的医疗期仍然应自累计计算期间届满之日终止,剩余的医疗期限劳动者就不能再享受了。 具体的累计计算期间为:医疗期三个月的按六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六个月的按十二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九个月的按十五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二个月的按十八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八个月的按二十四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二十四个月的按三十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劳动法》第七十六条 国家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兴建公共福利设施,为劳动者休息、休养和疗养提供条件。用人单位应当创造条件,改善集体福利,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医疗期长短是根据工作年限来确定的,如果医疗期满仍然不能工作的,是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 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3个月到24个月的医疗期: (1)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为3个月,5年以上的为6个月。 (2)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为6个月,5年以上10年以下的为9个月,10年以上15年以下的为12个月,15年以上20年以下的为18个月,20年以上的为24个月。
-
劳动者的医疗期限是多久
医疗期长短是根据工作年限来确定的,如果医疗期满仍然不能工作的,是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 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3个月到24个月的医疗期: (1)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下的:在
2020.09.22 237 -
劳动法规定的医疗期是多久
医疗期的长短,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为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 1.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 2.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五年以上
2020.07.30 1,551 -
劳动法规定的医疗期怎么算
医疗期长短是根据工作年限来确定的,如果医疗期满仍然不能工作的,是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3个月到24个月的医疗期。
2020.07.17 209
-
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医疗期
劳动部关于《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三条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 (一)实际工作年限
2022-03-29 15,340 -
劳动者医疗期是怎样规定的
劳动者享受医疗期规定的医疗期,自劳动者病休之日起计算,按劳动者应享受的医疗期在一定时间内累计计算。即使累计计算期届满后累计病休天数仍未达到法律规定的医疗期限,劳动者的医疗期限仍应自累计计算期届满之日起
2021-12-25 15,340 -
劳动者生病期间劳动者能否享受一定医疗期待遇, 医疗期是如何规定的
劳动者生病期间,如果劳动者能提供医院的住院证明和诊断证明的,劳动者是应当享受一定医疗期的,至于医疗期时间的长短需要根据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年限的多少来决定的。《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医疗
2022-03-04 15,340 -
劳动法医疗期规定
根据劳动部《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劳部发[1994]479号) 在医疗期内医疗终结,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应当由劳动鉴定委员会参照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
2022-03-23 15,340
-
00:58
医疗事故罪的判定
医疗事故罪,一般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就诊人的健康权、生命以及医务工作的管理秩序,其在客观的主要表现为医务工作人员的严重不负责任行为,导致患者发生死亡、或患者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的行为。此处的“严重”,首先必须是指医务工作人员在治疗的过程中,严
1,252 2022.04.17 -
01:19
医疗事故罪的认定
医疗事故罪所侵犯的客体是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医务工作的管理秩序。医疗事故罪的客观表现为医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员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的身体健康行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法条中的两个“严重”:一、医务人员必须是严重不负责任,而一般意义上
709 2022.04.25 -
01:05
劳动争议管辖法院的规定
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劳动争议实行仲裁前置程序,应当先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受案范围是中国境内的企业和职工
2,30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