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纠纷的上诉期限是多长时间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民间借贷纠纷的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我国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因此,民间借贷诉讼时效应为从还款日期的次日起计算的三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四条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第一百七十六条 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人民法院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民间借贷纠纷的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我国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因此,民间借贷诉讼时效应为从还款日期的次日起计算的三年。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人民法院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
-
民间借贷纠纷诉讼期限是多长
民间借贷纠纷的诉讼期限一般是三年;最长则不得超过二十年。三年的诉讼期限是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开始计算。二十年的诉讼期限则是从权利受损之日算起。
2021.01.15 91 -
民间借贷纠纷上诉期限是多久
民间借贷纠纷的上诉期限分为十五日和十日。如果当事人是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的,可以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的十五日内上诉;如果是不服一审裁定的,可以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的十日内上诉。
2020.01.12 129 -
民间借贷纠纷的上诉期限是多久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2020.02.09 126
-
民间借贷纠纷上诉胜诉,被告执行期限为多长时间
判决生效后两年之内原告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原被告双方可以达成和解协议。 执行过程中被告不存在有能力而拒不履行判决的情形,就不会承担刑事责任。 《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三十九条申请执行的期间为
2022-05-08 15,340 -
民间借贷纠纷上诉期限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如您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可以与本律师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四章第二审程序第一百六十四条当事人不服地方人
2022-03-10 15,340 -
民法典民间借贷纠纷诉讼期限是多长
民间借贷纠纷诉讼时效三年,我国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
2022-06-25 15,340 -
民间借贷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民间借贷纠纷诉讼时效三年,我国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
2022-05-27 15,340
-
01:14
民间借贷诉讼需要多长时间
民间借贷诉讼需要多长时间,涉及到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问题。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案件时可以采用两种程序审理,分别是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对于事实清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并且争议较小的简单民间借贷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此时案件的审理期限
3,355 2022.04.17 -
00:57
借条的期限是多长时间有效
借条是不存在有效期限的。借条生效后,应当永久具有法律效力,不会因一定的时间丧失法律效力,借条存在以下情形的,应当具有法律效力: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2,579 2022.04.17 -
00:57
民间借贷纠纷怎么解决
民间借贷的纠纷可以通过自行协商解决、人民调解、强制执行、仲裁、督促程序和支付令、诉讼、诉讼调解和仲裁调解。民间借贷纠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而产生的纠纷。民间借贷纠纷属于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应受民事法律
1,747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