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法律规定职工非因工死亡企业应承担的部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工人与职员因病或非因工负伤死亡时,由劳动保险基金项下付给丧葬补助费,其数额为该企业全部工人与职员平均工资两个月;另由劳动保险基金项下,按其供养直系亲属人数,付给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其数额为死者本人工资六个月到十二个月。详细办法在实施细则中规定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工人职员因病或非因工负伤死亡时、退职养老后死亡时或非因工残废完全丧失劳动力退职后死亡时,根据劳动保险条例第十四条乙款的规定,除由劳动保险基金项下付给本企业的平均工资2个月作为丧葬补助费外,并按下列规定由劳动保险基金项下一次付给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其供养直系亲属1人者,为死者本人工资6个月;2人者,为死者本人工资9个月;3人或3人以上者,为死者本人工资12个月。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企业需要承担员工的抚恤金和丧葬补助金。这些资金都来源于公司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如果公司没有为员工缴纳社保,员工非因工死亡的,是无法领取抚恤金和丧葬补助金的。可以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举报,公司将被罚款应缴社会保险数额的一至三倍。并且公司负责该事务的人员将被处罚五百元至三千元不等的罚款。
非因工死亡企业需承担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丧葬补助金是指,职工因工死亡的,以及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导致死亡的、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直系亲属按照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领取的丧葬费用补助。抚恤金是发给伤残人员或死者家属的费用。
-
非因工死亡企业必须承担的部分
职工非因工死亡的,如用人单位及时缴纳了保险金,职工的遗属则可以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如用人单位没有及时缴纳保险金的,由用人单位承担。
2020.01.13 199 -
非因工死亡,企业需承担的部分有
职工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2020.10.24 186 -
非因工死亡的企业需承担哪些部分
企业需要承担员工的抚恤金和丧葬补助金。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2020.06.21 237
-
企业职工非因工死亡
按照规定,职工(含离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负伤死亡,用人单位应发给丧葬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一次性救济金(或供养直系亲属生活补助费)、一次性抚恤金。 丧葬补助费的标准:3个月工资(月工资按当地上年度社会
2022-05-03 15,340 -
职工非因工死亡或非因工死亡时,其工资应如何支付?有哪些法律依据
《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第二十三条规定,工人、职员因病或非因工负伤死亡时、退职养老后死亡时或非因工残废完全丧失劳动力退职后死亡时,根据劳动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除由劳动保险基金项下付给本企业
2022-01-25 15,340 -
企业职工非因工死亡时
具体与用工单位协调,如果协商不好,以下方案可供参考一、职工因病死亡待遇(一)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死亡时、退休养老后死亡时或非因工伤残完全丧失劳动力退职后死亡时,发给丧葬补助费和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丧葬
2022-02-22 15,340 -
北京省职工非因工死亡死亡赔偿有哪些法律依据
丧葬补助费,救济费等款项。 《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工人与职员因病或非因工负伤死亡时,由劳动保险基金项下付给丧葬补助费,其数额为该企业全部工人与职员平均工资两个月;北京市财政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2009
2022-04-28 15,340
-
01:15
因工死亡如何认定
因工死亡的认定首先要求被认定为工伤,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可以被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第二种是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这
7,478 2022.04.15 -
01:06
工地因工死亡应该怎么赔偿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可知,员工在工地因工死亡,其近亲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但是每项金额所参照的标准不同。具体来说,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而供养亲属抚恤金,需要按照职工本
961 2022.04.17 -
01:19
国有土地上企业拆迁法律依据
国有土地上企业拆迁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在效力层级上属于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
42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