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诉状范本和答辩状应该怎么写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制作一审民事答辩状时,应当围绕原告在民事起诉状中叙述的事实和理由进行 起诉状中的内容存在明显错误的,可以针锋相对,直接指出并予以反驳;没有明显错误的,可以根据被告的观点进行立论。 2、制作二审民事答辩状时,内容要全面 由于上诉人的上诉不仅针对被上诉人,往往也会针对一审判决,因此,在进行二审答辩时,不仅要对上诉人提出的上诉事实和理由作出反驳和辩解,还要对一审判决的程序是否合法、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和准确、采信的证据是否符合证据规则的要求等方面作出适当的回应。 3、答辩状写作规则 无论是一审答辩状还是二审答辩状,在写作时都要做到内容简短、精练,不要长篇大论,不要对原告或者上诉人及其代理人进行人身攻击,切忌受委托人的影响而感情用事。有些时候,可能由于接受委托的时间较短,准备时间不足而造成对案件事实不甚熟悉或者情况不明的被动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答辩的内容可以围绕诉讼主体是否适格、管辖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诉讼请求或者上诉请求是否合法、合理等不涉及案件事实的次要方面进行,以免由于在情况不明时仓促涉及事实而构成自认。 4、按时提交答辩状 在律师的执业实践中,经常有律师主张在答辩期内不提交答辩状,以免对方当事人事先摸清委托人的底牌再重新组织证据或者变换诉讼策略。本人认为,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固然可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它不仅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原则,还在一定程度上贬损了律师形象,歪曲了诉讼在解决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的作用,不应当提倡。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上诉状的答辩状怎么写
应当原告上诉状所书写的答辩状中应当包括双方当事人基本概况;事实与理由;法院的名称,答辩单位盖章和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签名,日期等内容。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
2020.02.02 313 -
应诉答辩状怎么写?
1.双方当事人情况次写明答辩人和被答辩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贯、职业、住址。答辩人有诉讼代理人或委托代理人的,也应写明其身份事项。案由部分,写明答辩人因何案的起诉状或上诉状提出答辩。 2.正文:答辩理由和答辩请求。针对原告诉讼
2020.12.22 1,111 -
怎么写上诉答辩状
写上诉答辩状,一般需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1、答辩人的个人信息。例如,名称、地址、电话; 2、法定代表人的个人信息。例如,姓名、职务; 3、委托代理人的个人信息。例如,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务、工作单位、住址以及电话; 4、
2022.07.02 532
-
上诉状的答辩状范本应该怎么写,有什么内容
1、制作一审民事答辩状时,应当围绕原告在民事起诉状中叙述的事实和理由进行 起诉状中的内容存在明显错误的,可以针锋相对,直接指出并予以反驳;没有明显错误的,可以根据被告的观点进行立论。 2、制作二审民事
2022-08-19 15,340 -
上诉答辩状的范本怎么写
1、呈送的机关。写为“此致”“×××人民法院”。 2、右下方写明。答辩人×××(签名或盖章)并注明年月日。 3、附项。注明证物、书证的名称和件数。
2022-07-10 15,340 -
答辩状范文范本答辩状的住址应怎么写
如果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填写经常居住地。公民以户籍所在地为住所。也就是说,以我户口簿登记的地址为住所,我国公民只有一个住所。常住地是指公民从离开住所地到起诉时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
2021-11-13 15,340 -
上诉状的答辩状应该怎么写呢?
可以在开庭的时候直接答辩,不需要提前交针对上诉状的答辩状;可以案子到了中级法院后要求复印;是否开庭由法官根据具体的案情来确定。
2022-08-04 15,340
-
01:32
被起诉离婚,不想离婚,答辩状应该怎么写答辩状主要针对原告起诉书里面叙述的事实和诉求作出回复,如果不同意离婚的话,要写不同意的理由。具体可以从双方的感情基础、家庭情况、以后想如何改善夫妻关系等方面来写。一般来说,对于第一次起诉的答辩状,只要表明自己不同意离婚的强烈愿望。如果没有法
2,222 2022.04.17 -
01:02
离婚被告答辩状怎么写首先,要在开头写明答辩人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户籍所在地等信息; 其次,答辩人要根据对方起诉状的内容一一进行答辩,如果不同意离婚,可以提出,双方当前情况,不属于法定判离情形的答辩意见。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男女双方感情破裂且调解失
5,876 2022.04.17 -
01:46
被起诉离婚时有财产纠纷,答辩状应该怎么写被起诉离婚有财产纠纷,答辩状应该围绕对方起诉状中列明的诉讼请求来进行反驳。答辩状都是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来阐述自己的意见。如果同意离婚的话,双方只有财产方面的争议,那么应该先咨询律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列举证据,证明自己应得
1,38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