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局与单位之间做个外包是不是违法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 第二十六条 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第九十条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二、《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关于辞职的规定 第四条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赔偿用人单位下列损失:(一)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其所支付的费用 (二)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 (三)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关于辞职的规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医保局和社保局是一个单位,现在都隶属于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保局是负责受理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离休干部医药费统筹基金的核定、支付、管理以及其它日常事务;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离休干部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社保局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属行政事务机构,负责全市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和管理。
-
单位与个人交社保的不同
一、缴纳险种不同:用人单位交的社保,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个人以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交社保,只能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二、缴费基数不同:用人单位缴纳社保,是按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来计算的,最高为社会平均工资的3
2020.03.11 365 -
社保个人与单位的比例是多少?
个人与单位缴纳社保比例是养老保险费单位缴纳19%,个人缴纳8%;失业保险费单位缴纳0.8%,个人缴纳0.2%;医疗保险费:单位缴纳10%,个人缴纳2%;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是不需要个人缴纳的,全部由企业缴纳。
2020.11.24 1,640
-
个人到聘用单位做劳务外包后,是否要买社保?
一般来说,企业(实际雇佣公司)不需要向外包员工购买社会保险。企业通常与外包劳务公司(实际用户)签订合同时,外包劳务公司承诺为外包员工购买社会保险,因此企业不需要向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如果外包合同不明确
2021-10-25 15,340 -
单位与个人约定不缴社保违法吗
单位与个人约定不缴社保违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并应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相关条款。
2022-07-05 15,340 -
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务外包单位之间是什么意思,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样的
劳务外包一般按照事先确定的劳务单价根据劳务外包单位完成的工作量结算,其合同标的一般是“事”。 他们之间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1.适用的法律不同。劳务派遣适用劳动合同法,劳务外包适用合同法。 2.劳务外包
2022-03-24 15,340 -
建设单位与分包单位之间的责任承担
建设单位虽然和分包单位之间没有合同关系,但是当分包工程发生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问题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时,建设单位既可以根据总承包合同向总承包单位追究违约责任,也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直接要求分包单位承担损
2022-05-04 15,340
-
01:23
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贷是否合法
企业和个人都是属于民事活动中合格的主体,企业与个人间借贷行为一般是合法的,但是要符合以下条件: 1、基于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 2、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3、不违背公序良俗。 对借款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应依据以下原则处理: 1、维
9,541 2022.08.06 -
01:04
社会保障局是社保局吗
社会保障局不是社保局。社会保险局管社保,就是职工养老医疗保险。负责所有参保企业的保险费核定、征收、个人账户记录,及所管参保人员的基础信息整理。负责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人员保险费核定、征收、个人账户记录,及所管参保人员的基础信息整理。社会保障局
12,721 2022.05.11 -
01:20
公司交社保与个人交社保的区别是
公司交社保与个人交社保的区别是: 1、两者参加险种不相同。公司交社保包含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以及生育保险五种;而个人交社保只需要参加养老、医疗保险,部分地区需要参缴失业保险。 2、两者缴费的基数不相同。公司交社保的基数通常为所在地区职工上
1,277 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