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时男方不想抚养孩子可以吗,法律上该如何规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离婚时男方不想抚养孩子是可以的,但是男方作为不直接抚养方应当支付孩子抚养费。法律规定,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二人不能通过协议达成一致意见的,由人民法院判决。上述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判决或者协议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五条 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离婚男方可以不直接抚养孩子,但应当支付抚养费。对子女抚养问题双方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可以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由法院对子女抚养进行判决。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男方可以不直接抚养孩子,但应当支付抚养费。对子女抚养问题双方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可以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由法院对子女抚养进行判决。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
男方不想抚养孩子可以提前离婚吗
离婚时男方不想抚养孩子是可以的,但是男方作为不直接抚养方应当支付孩子抚养费。法律规定,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二人不能通过协议达成一致意见的,由人民法院判决。上
2021.01.09 110 -
法律规定离婚后男方抚养孩子
离婚后不一定男方抚养孩子,如果孩子不满两周岁,孩子的母亲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等不适宜抚养的情况的,男方抚养孩子;如果没有以上情形的,一般由女方抚养。
2021.04.07 92 -
法律规定离婚后孩子归男方抚养吗
离婚后不是必须由男方抚养孩子,根据相关规定,夫妻离婚的,如果孩子不满两周岁,孩子的母亲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等不适宜抚养的情况的,男方抚养孩子,如果没有以上情形的,一般由女方抚养。
2022.06.21 146
-
离婚时男方不想抚养孩子可以吗
离婚男方可以不直接抚养孩子,但应当支付抚养费。对子女抚养问题双方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可以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由法院对子女抚养进行判决。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
2023-08-03 15,340 -
民法典规定男方不抚养孩子想离婚如何办
如果你不愿意,第一次很难离掉的。至于说孩子要看你的态度你愿不愿养,你过你愿意,孩子可以判给你,但男方需要支付抚养费。
2023-06-19 15,340 -
何时可以不抚养孩,法律上该如何规定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一般情况子女成年后有经济能力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于子女抚养教育法定义务,也可以视为完成或基本完成,可以不在继续履行抚养义务。
2023-08-18 15,340 -
离婚可以吗不要孩子的抚养权,法律上该如何规定
法律分析 离婚是能不要孩子直接抚养权的。但不能不履行子女抚养义务。根据相关规定,夫妻离婚的,没有孩子直接抚养权的一方要支付孩子的抚养费。抚养费的给付期限,一般至子女十八周岁为止。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
2023-10-29 15,340
-
01:57
离婚孩子抚养权可以给男方吗
如果夫妻双方协商一致,且男方有抚养子女的能力的,可以将抚养权给男方。如果夫妻双方就子女抚养权协商不成的,可以起诉到人民法院。在起诉离婚中,夫妻双方都有权争取子女的抚养权,如果法院认为子女跟随父亲生活,对其更有利的,则会将抚养权判给男方。 根
1,523 2022.04.17 -
00:46
离婚男方如何争取孩子抚养权
法院在判决抚养权的时候考虑的关键核心是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子女利益最大化,然后才是考虑其他方面的条件。在以下情况下,孩子判给男方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1,女方患有严重的疾病或者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的;2,女方有扶养能力不尽
750 2022.04.17 -
00:46
离婚后男方如何争取孩子抚养权
离婚后男方争取孩子抚养权,可以从以下两种方式如下:1,法院为了子女的成长,一般不会轻易的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如果孩子一直跟随男方生活,子女跟随男方生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男方可以准备一些证据证明孩子和自己共同生活和居住;二,证明
1,203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