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侵占罪一般立案标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职务侵占罪立案标准如下: 1、职务侵占数额在6万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应予立案追诉,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职务侵占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一、职务侵占的表现形式如下: 1、利用自身的职务上的便利,利用职权及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 2、有侵占的行为,不论是先持有而转为己有还是先不持有而采取侵吞、窃取、骗取方法转为己有,只要本质上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并利用了职务之便作出了这种非法占有的意思表示,达到了数额较大的标准,就会构成职务侵占; 3、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数额巨大的话就是达到十万元以上,职务侵占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约束工作者的行为,保障公司的权益。 二、收集职务侵占罪立案证据如下: 1、调取有关被害单位的企业注册登记资料和劳动合同,证实犯罪嫌疑人的职务、身份的证据材料;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3、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总之,职务侵占罪立案标准为在6万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等,应予立案追诉,收集职务侵占罪立案证据需要包括证实犯罪嫌疑人的职务、身份的证据材料等。
职务侵占罪立案标准一般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在五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犯职务侵占罪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职务侵占罪立案标准一般是什么?
立案追诉职务侵占罪的标准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在五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犯职务侵占罪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2020.12.22 101 -
职务侵占罪立案标准之一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财物,数额较大。如果仅有非法侵占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财物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则也不能构成本罪。至于数额较大的起点数额,是指侵占公司、企业等单位财物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
2020.01.15 136 -
职务侵占罪立案标准?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在五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刑法规定,公司
2020.01.01 143
-
职务侵占一般立案标准
根据《刑法》相关司法解释,当职务侵占数额达到数额较大即六万元以上的,那么就可以达到职务侵占的立案标准。《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
2022-06-02 15,340 -
职务侵占罪立案标准职务侵占罪立案标准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5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2022-05-07 15,340 -
职务侵占一般犯罪的立案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2022-11-02 15,340 -
职务侵占罪立案标准职务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立案标准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标准 1979年刑法未作规定。本罪是从全国人大常委会19
2022-03-22 15,340
-
01:25
职务侵占立案标准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的职务侵占罪中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数额起
5,497 2022.05.11 -
01:22
职务侵占一般不立案吗
职务侵占是否立案,由公安机关根据案件事实、情节进行判断。职务侵占如果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应当立案;如果公安机关认为不存在职务侵占行为,或者职务侵占行为情节轻微,尚未构成犯罪的,不予立案。公安机关决定不予立案的,应当将原因书面告知控告人。控告
19,868 2022.05.11 -
01:01
职务侵占的立案标准
根据刑事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企业、公司或其他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所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金额在5000元至10000元以上的,应予以立案;该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包含企业、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
3,73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