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援助援助怎么申请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离婚案件不在法律援助案件范围内。个人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1。有充分理由证明确实需要法律援助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受援人因经济困难无法支付部分或全部法律服务费。其中,农村属于社会救济对象;城镇家庭成员收入不超过市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无其他经济来源。3、申请符合法律援助范围。《法律援助条例》规定,公民因经济困难未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1、依法请求国家赔偿2、请求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3、请求支付抚恤金、救济金4、请求支付赡养费、抚养费、赡养费5、请求支付劳动报酬6、主张勇敢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7、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未聘请律师的;8、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未委托诉讼代理人的;9、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未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法律援助条例》第十条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前款规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项作出补充规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离婚怎么申请法律援助
申请法律援助的程序: 1、法律援助申请表 2、本人有效身份证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由其监护人或是法定代理人代为申请,需要提供有关代理资格的证明 3、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证》,其中家庭经济状况证明由乡镇人
2020.07.20 240 -
怎样申请离婚法律援助
诉讼离婚一般不能够申请法律援助,但如果是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的或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或者遗弃、对方重婚或者配偶与他人同居的受害方要求离婚的,那么则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2021.04.25 254 -
离婚能申请法律援助
离婚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以申请法律援助的。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1、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2、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等等。
2021.04.05 327
-
怎样申请离婚援助
离婚案件不在法律援助案件范围内。个人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1。有充分理由证明确实需要法律援助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受援人因经济困难无法支付部分或全部法律服务费。其中,农村属于社会救济对象;城镇家庭成
2021-11-25 15,340 -
怎样申请离婚援助
离婚案件不在法律援助案件范围内。个人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1。有充分理由证明确实需要法律援助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受援人因经济困难无法支付部分或全部法律服务费。其中,农村属于社会救济对象;城镇家庭成
2021-11-25 15,340 -
怎么申请法律援助,怎么申请法律援助
1.申请人可以到市法律援助中心或市各区县法律援助机构直接申请援助,详细地址和电话请参看组织机构,也可以通过网上填报法律援助申请表申请援助。 2.申请人申请法律援助,应当同时提交以下材料:法律援助申请表
2021-08-05 15,340 -
如何申请离婚援助
离婚案件不在法律援助案件范围内。个人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1。有充分理由证明确实需要法律援助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受援人因经济困难无法支付部分或全部法律服务费。其中,农村属于社会救济对象;城镇家庭成
2021-11-20 15,340
-
01:01
怎么申请免费的法律援助
申请免费的法律援助的条件如下: 1、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2、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3、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4、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5、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6、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
4,939 2022.04.17 -
00:56
法律援助在哪里申请
法律援助在司法局申请。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请求支付
4,615 2022.05.11 -
00:57
申请法律援助打官司是免费的吗
申请法律援助打官司是免费的。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的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申请法律援助是不需要费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
2,69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