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死不救是否犯法以及相关法律知识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看到火灾不报警,只要当事人没有法律上规定的义务(如值班人员),就不构成犯罪,仅会受到道德上的遣责。相关法律知识:关于“见死不救”是法律问题还是道德问题,我国法学界多有争论。早在2001年全国“两会”上,就曾有32名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增设“见危不救和见死不救罪”;2005年、2006年,全国人大代表陈文希、汪春兰又先后提出类似议案。而在民间,此类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2009年,发生在湖北荆州的“打捞门”事件,曾一度把立法惩治见死不救的呼声推到了顶峰。来自法学界的众多专家学者通过各种渠道表态:“不宜将这一道德层面的问题法律化。”专家们反对立法惩治见死不救的理由,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见死不救是一个道德问题,而非法律问题,道德的病不能靠法律来医治;其二,见死不救并非普遍现象,立法惩治见死不救缺少必要性;其三,我国公众的道德水平尚未达到“一见到危险就主动伸出援手”的水平,立法惩治见死不救时机尚不成熟;其四,见死不救虽然在文字上容易表达,但在现实中却很难界定,立法难度高,司法难度大;其五,立法惩治见死不救,不仅不能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还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公众为逃避处罚而故意远离事故现场。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债权转让之诉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有债权转让应当通知债务人,没有通知债务人的债权转让行为对债务人无效,进行转让的债权不得属于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根据债权性质不得转让的债权以及根据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
债权转让之诉以及相关法律知识有哪些
债权转让之诉以及相关法律知识有: 根据我国目前法律的规定,债权的转让仅存在于合同当中,即合同权利的让与,指合同一方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部分地转让给合同以外的第三人。
2021.01.08 107 -
证券法律相关知识有哪些
证券的相关法律知识如下: 1、证券的基本特征: (1)证券是财产性权利凭证; (2)证券是流通性权利凭证; (3)证券是收益性权利凭证; (4)证券是风险性权利凭证。 2、证券的分类: (1)按照性质分为证据证券、凭证证券和有价证券三大类;
2020.12.12 599 -
见死不救是否犯法
见死不救是否犯法,如果是满足了这些条件却见死不救的,则是犯法的,可能会构成刑事犯罪。在刑法理论中,有一种以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所谓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一种情况,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没有做的情
2020.08.26 334
-
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知识有哪些
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
2022-03-23 15,340 -
见死不救是否犯法
见死不救是否犯法,如果是满足了这些条件却见死不救的,则是犯法的,可能会构成刑事犯罪。在刑法理论中,有一种以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所谓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一
2021-12-23 15,340 -
相关法律知识:
除了现役军人结婚,其他公民结婚登记手续如何办理?
2021-01-31 15,340 -
相关法律知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七条【遗嘱的形式】公证遗嘱由遗嘱人经公证机关办理。 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 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
2021-01-20 15,340
-
01:27
卫生法律救济的途径有哪些卫生法律救济的途径有: 1、卫生行政复议; 2、卫生行政诉讼; 3、国家赔偿。 法律救济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人身权、财产权因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而受到侵害,依照法律规定向有权受理的国家机关告诉并要求解决
7,199 2022.05.11 -
00:56
告知函是否有法律效力告知函不具有法律效力。告知函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起到通知的作用,仅为通知当事人履行义务或者停止侵害行为等,如果不履行自身应尽的义务或者停止侵害行为等侵权行为,将进行下一步的行动。因此,告知函只是起到一定的告知和警告作用,如果催告后不进行处理,
14,245 2023.02.18 -
01:25
竞业限制相关法律法规与竞业限制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下面几点: 第一,用人单位可以和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约定竞业限制条款。与此同时,可以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如果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先
3,915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