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构成抢夺公文罪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符合下列条件的,构成抢夺国家机关文件罪:1。主观要素:主观必须直接故意;2。主要要素:主体为一般主体;3。客观要素:客观表现为抢夺国家机关文件;4。对象要素:对象为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 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 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按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即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要准确适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应当掌握三个条件: 1、行为人必须是先“犯盗窃、诈骗、抢夺罪”,这是向抢劫罪转化的前提条件。 2、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这是向抢劫罪转化的客观条件。 3、当场实施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目的是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这是向抢劫罪转化的主观条件。以上三个条件只有紧密关联、完全具备,才能认定为转化型抢劫罪。
-
什么情况下构成抢劫弹药罪?
抢劫弹药罪的构成要件是: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公民的人身权利;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抢夺弹药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4、主观要件,本
2020.06.10 107 -
什么情况下可以构成抢夺国家机关印章罪?
1.客体要件: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盗窃、抢夺或者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或印章的行为。2.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既可以是军人,又可以是非军人。3.本罪在
2020.02.03 132 -
什么条件下才会构成抢夺国家机关公文罪?
符合以下条件下才会构成抢夺国家机关公文罪: 1、主观要件:在主观上必须为直接故意; 2、主体要件:主体为一般主体; 3、客观要件:在客观上表现为抢夺国家机关公文的行为; 4、客体要件:客体为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2020.11.16 124
-
什么情况下构成抢夺国有档案罪
构成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的条件有: 1.主观条件: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2.主体条件:主体为一般主体; 3.客观条件:客观方面表现为抢夺、窃取国家所有的档案的行为; 4.客体条件:客体是国家对档案的管
2022-06-30 15,340 -
什么情况下构成抢夺国家机关印章罪
1、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盗窃、抢夺或者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或印章的行为。 3、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l6周岁具有
2022-06-22 15,340 -
什么情况下属于抢夺武装部队公文罪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武装部队公文、证件、印章管理秩序。武装部队的公文、证件、印章,是代表武装部队执行公务、履行职责等活动和表明其成员身份的依据和凭证。盗窃、抢夺武装部队公文、证件、印章的
2022-07-03 15,340 -
什么情况下才构成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
符合下列要求构成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 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 主观要件即主观方面由故意构成; 3、客体要件是国家档案管理制度; 4、客观要件是抢夺和窃取国家所有档案。
2021-11-24 15,340
-
01:05
什么情况下构成寻衅滋事
寻衅滋事罪是指,行为人对他人实施殴打、辱骂,或者破坏公私财物等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行为人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即构成寻衅滋事:1、随意殴打他人,或者追逐、侮辱、谩骂、恐吓、拦截他人,行为恶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2、强行夺取他人财物,或者
1,114 2022.04.15 -
01:10
虚假诉讼在什么情况下构成犯罪
1、虚假诉讼要构成犯罪,只有“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的”,才有可能。“捏造”是指凭空捏造,如果纠纷事实客观存在,仅仅对非关键部分的事实进行夸大、或者滥用诉讼权利恶意诉讼的,都不构成该罪。其次,必须是民事诉讼领域的事实,如果在刑事诉讼领域捏
1,482 2022.04.17 -
01:04
什么情况下剥夺抚养权
抚养人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法院可剥夺抚养权: 1、抚养人遗弃、虐待、暴力伤害未成年人的,导致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的; 2、将未成年人放于无人看管和照顾的情况下,导致未成年人可能面临死亡、或严重危险的,经教育后不改正的; 3、拒绝履行
2,027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