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控制加班逼员工辞职合法吗,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企业控制加班且逼员工辞职,是不合法的。企业安排加班后必须给加班费,且在安排前需要与劳动者、工会协商一致。此外,如果是违法辞退员工的,还要按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来支付赔偿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第三十二条 劳动者拒绝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不视为违反劳动合同。 劳动者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劳动条件,有权对用人单位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第八十条 用人单位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企业控制加班逼员工辞职是不合法的,依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是不能非法强制劳动者加班的,强制劳动者加班逼走劳动者是属于违反劳动法的行为。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企业控制加班逼员工走不合法,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劳动者因此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可以申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
企业控制加班强迫员工辞职是否违法
公司控制加班强迫员工辞职是违法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非法强迫劳动者加班,强迫劳动者加班强迫劳动者违反劳动法。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用人单位可以在与工会和工人协商后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天不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
2022.06.17 2,005 -
企业是否可以加班逼着员工辞职?
企业控制加班且逼员工辞职,是不合法的。企业安排加班后必须给加班费,且在安排前需要与劳动者、工会协商一致。此外,如果是违法辞退员工的,还要按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来支付赔偿金。
2020.06.26 174 -
加班逼员工走合法吗?
企业控制加班逼员工走属于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劳动者因此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可以申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
2020.05.11 129
-
企业控制加班逼员工辞职合法吗
企业控制加班逼员工辞职是不合法的,依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是不能非法强制劳动者加班的,强制劳动者加班逼走劳动者是属于违反劳动法的行为。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
2023-03-02 15,340 -
企业合并一定是控制吗,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企业合并不一定是控制。如果是能够对被合并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则是没有形成控股合并的情况。 《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或者新设合并。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为吸收合并,
2023-02-01 15,340 -
企业职工加班是如何规定的?
《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2022-07-31 15,340 -
企业强制员工加班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当支付其加班费。用人单位安排加班,法定节假日应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工资基数300%的标准支付加班费,且不得安排调休。被跟法定节假日调休到一块的休息日,如若继续上班,用人单
2022-07-28 15,340
-
00:59
企业怎样合法辞退员工
企业合法辞退员工方法:预告性辞退,过失性辞退。预告性辞退是指企业在辞退职工时,按照法律的规定提前30天通知职工或支付代替通知金的方式辞退职工的行为。过失性辞退是指企业在劳动者有过错的情况下,无须提前30天通知,而即刻辞退职工的行为。任何解雇
904 2022.05.24 -
01:01
企业辞退员工如何赔偿
企业辞退员工的情形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企业辞退员工属于非过失性辞退,用人单位应给予劳动者一定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的工资。如果是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照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则向劳动者支
6,109 2022.04.17 -
01:14
实际控制人法律上如何认定
有关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的规定,一般常见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股票上市规则》、以及《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指引》等文件中。简单概括,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可以被认定为“可以实际支配公司行为”,同时可以被认定为是公司的实
8,820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