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挪用资金公司应该怎么处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公司员工挪用单位资金在构成挪用资金罪的情况下,应当向警方报警,通过司法机关对资金进行追缴。如果构不成犯罪,可以按民事案件起诉。 2.《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私自挪用公司资金的处理方法如下: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对股东挪用公司资金的处理方式是,如果构成挪用资金罪的,一般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公司的股东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非法活动,且数额较大,或者超三个月未还的,可构成该罪。
-
挪用公司资金罪应该怎么判
公司、企业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司资金归个人或他人使用的,数额较大,超三个月未还的,或不到三个月但是数额较大用于营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单位资金数额巨大或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0.06.18 244 -
上市公司股东挪用资金应该怎样处理
股东挪用公司资金的处理: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020.01.05 172 -
员工挪用公司资金怎么办
员工挪用公司资金可以报警处理。员工挪用资金要看数额、时间、和使用情况。公司员工挪用公款,根据其挪用的金额大小、时间长短、挪用公款的目的、造成的损失等等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数额巨大还不起的话,就可以走法律途径,构成犯罪的,公司应该向公安机关报案
2021.12.13 754
-
企业员工挪用资金应怎么处理
公司员工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
2022-03-29 15,340 -
公司员工挪用资金罪怎么处罚
挪用资金罪(刑法第272条),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
2021-01-03 15,340 -
员工挪用公司资金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在一万元至三万元以上,超过三个月未还的; 2、挪用本单
2022-03-14 15,340 -
挪用公司资金怎么处理
挪用资金罪,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给他人的,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偿还的,或者数额较大,从事营利活动或者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
2021-11-08 15,340
-
01:00
股东挪用公司资金如何处理
股东挪用公司资金的处理:挪用资金涉嫌挪用资金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
2,872 2022.04.17 -
00:59
大股东挪用公司资金怎么办
股东私自挪用公司资金的话,那么一般是按照挪用公款罪处理。具体而言,一般是将公司资金以个人名义存储,资金用于公司的业务这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股东将公司的资金从公司账户转入个人账户存储,还有的是直接用个人账户收取公司的业务款项。单位职工利用职务
5,522 2022.04.15 -
00:56
挪用公司资金量刑标准
结合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来看,挪用资金罪的量刑,需要根据侵占的资金大小进行判断。如果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并且占有的金额达到六万元,就属于职务侵占数额较大。依法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
1,844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