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机动车车祸诉讼程序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诉讼需要准备的材料:(一)民事起诉状,人民法院和每位被告各一份;(二)交通事故证据材料,主要包括: 1、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病历和诊断证明; 2、医疗机构出具的误工时间证明、工作单位出具的; 3、用以证明交通费的正式票据; 4、受害人及近亲属的证明,如受害人系,最好提供发生交通事故时已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且有固定收入的证明; 5、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或者伤残的证明; 6、被人与受害人系近亲属的证明,以及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证明; 7、其他证据材料,如《书》等。以上证据材料需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做相应增减,并按民事起诉状的份数提交给人民法院。(三)还需向人民法院提交原告复印件或者副本复印件等材料。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非机动车驾驶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非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交警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然后双方可以协商赔偿事项。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
河南车祸如何赔偿
河南车祸事故赔偿的计算方式为:死亡赔偿金=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人均收入×20年;住院伙食补助费=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出差伙食补助标准(元/天)×住院天数;交通费=实际发生的合理费用等。
2020.06.01 157 -
车祸赔偿规定河南
因为车祸,受害人残疾的,可以得到的补偿有,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住院伙食补助费=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出差伙食补助标准(元/天)×住院天数。
2021.01.29 125 -
双方都是非机动车车祸的
非机动车发生车祸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
2020.11.14 230
-
河南非机动车车祸处理程序是怎样
1、交通部门现场勘查。交警部门对现场勘查记录经复核无误后应要求当事人或见在现场图上签名。为检验需要,可以扣留肇事车辆和当事人相关证件。2、交通部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交警部门经过调查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
2022-09-06 15,340 -
河南非机动车车祸诉讼时效怎么算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022-09-06 15,340 -
2020河南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车祸事故处理程序
1、交通部门现场勘查。交警部门对现场勘查记录经复核无误后应要求当事人或见在现场图上签名。为检验需要,可以扣留肇事车辆和当事人相关证件。2、交通部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交警部门经过调查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
2022-09-06 15,340 -
东城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车祸诉讼程序
诉讼需要准备的材料:(一)民事起诉状,人民法院和每位被告各一份;(二)交通事故证据材料,主要包括: 1、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病历和诊断证明; 2、医疗机构出具的误工时间证明、工作单
2022-09-07 15,340
-
01:00
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相撞,责任怎么划分?
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相撞的责任划分,按照公安机关交管部门的责任认定书来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对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
4,108 2022.04.17 -
01:19
车祸诉讼时效如何算
车祸诉讼时效如何计算呢?分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两种不同情形。 因车祸发生人员伤亡的,诉讼时效为一年。车祸导致受害人受伤的,诉讼时效一般自其治疗完结开始计算;车祸导致受害人死亡的,诉讼时效一般自丧葬事宜处理完毕开始计算。 因车祸导致财产损失的
666 2022.04.15 -
01:15
诉讼离婚程序
诉讼离婚的程序与普通民事案件程序略有不同。普通民事案件同一事由不会重复受理,即有一事不再理的原则,但诉讼离婚一次不成的可以再次起诉,法院仍然会受理。普通民事案件如果对二审判决不服,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及省高级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16,05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