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出资人和显名出资人签定协议有效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有效,只要没有法律所规定的情形,该协议当属有效,双方都应该严格依照该约定履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风险提示:关于股权代持存在以下风险需要注意: 1、实际出资人难以确立股东身份的风险; 2、名义股东侵害实际出资人利益的风险; 2、名义股东风险,比如债权人追索,则名义股东需要承担补缴出资的义务。 股权代持的法律风险主要来源于其实际出资人(即“隐名股东”)与工商登记的股东(即“代持股人”或“显名股东”)的不一致。隐名股东虽然向公司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但股权却未登记在其名下,其在法律上不能当然地被认定为公司股东。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隐名出资人证明出资行为可以通过代持股协议。代持股协议只要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以及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则是有效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隐名股东显名需要经过其他股东半数以上的同意。
隐名出资人证明有出资行为的方式有: 1、隐名出资人以货币出资的,证明其已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 2、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证明其已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
-
隐名出资人如何证明有出资行为
隐名出资人可以依据其与名义出资人之间的隐名投资合同或者其他出资事实证明其为真正的出资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确认,涉及实际出资额、股权转让合同、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出资证明书、工商登记等。确认股东资格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具体案件中对事实
2020.08.14 108 -
出资人隐名怎么证明有出资行为
隐名出资人可以通过下列方式证明有出资行为: 1、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证明其已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 2、隐名出资人以货币出资的,证明其已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
2020.09.05 111 -
隐名出资人怎么证明有出资行为
隐名出资人可以依据其与名义出资人之间的隐名投资合同或者其他出资事实证明其为真正的出资人。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确认,涉及实际出资额、股权转让合同、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出资证明书、工商登记等。 确认股东资格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具体案件中对
2020.01.12 105
-
隐名出资人与显名出资人签订关于持股的协议有效吗
有效,只要没有法律所规定的情形,该协议当属有效,双方都应该严格依照该约定履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022-06-25 15,340 -
隐名出资人与显名出资人签署合同有效吗
有效,只要没有法律所规定的情形,该协议当属有效,双方都应该严格依照该约定履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022-10-14 15,340 -
隐名出资人与显X出资人签订关于持股协议的合约有效吗
只要没有法律所规定的情形,该协议当属有效,双方都应该严格依照该约定履行。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
2022-07-03 15,340 -
隐名出资人与显明出资人签订关于持股协议的合约有效吗
只要没有法律所规定的情形,该协议当属有效,双方都应该严格依照该约定履行。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
2022-10-13 15,340
-
00:59
公司挂名法人免责协议有法律效力吗公司挂名法定代表人的免责协议,如果符合法律规定的话,也会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我国民法典第465条的规定,合同具有相对的效力,仅仅对合同双方当事人产生法律效力。换句话说,公司挂名法定代表人的免责协议,仅仅对挂名法定代表人
6,004 2022.05.11 -
01:31
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有效吗冒用他人的名义签订合同,如果他人拒绝追认的,这时候合同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法律效力,但是被欺骗的合同当事人,可以要求冒用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而且,如果行为人实施了诈骗行为,通过签订合同骗取他人财物的,这时候行为人还需要承担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
4,330 2022.04.15 -
01:03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追诉时效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罪的追诉时效与法定最高刑相关。法定最高刑不满5年的,追诉时效为5年。法定刑5年以上不满10年的,追诉时效为10年,法定刑10年以上的,追诉时效为15年,法定刑为无期徒刑和死刑的,追诉时效为20年。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
2,040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