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工程款6个月起诉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搜集跟涉案工程有关的全部证据材料,鉴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周期长、投资大,大多数为隐蔽工程及专业性强等原因,所以我们在诉讼前必须花最大的精力收集、整理、分析证据资料,站在被告的、法官的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全面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切忌盲目起诉; 2、证据资料准备充分后,确定诉讼方案,包括被告的选择和诉讼请求的确定问题。在被告的选择问题上,可以选择合同相对方以及违法分包或非法转包的发包人、提供担保的当事人作为共同被告;诉讼请求可能包括请求依法解除合同,支付工程款,违约金,逾期付款利息,停工、窝工、倒运、机械设备调迁、材料和构件积压等实际损失以及诉讼或保全费用等,根据具体案件情况进行确定; 3、确定管辖法院。首先看双方当事人对争议解决机构有没有约定,没有约定的,应当根据关于合同纠纷案件的规定处理,即以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为管辖地。通过大量的案件分析发现,当事人在提起诉讼时,诉讼请求仅为工程款和(或)利息,再加案件诉讼费,很少提及违约金、律师费、停工、窝工、倒运、机械设备调迁、材料和构件积压等损失和实际费用。 在诉讼案件中,只要当事人能够举证,法院是支持违约金、律师费、停工、窝工、倒运、机械设备调迁、材料和构件积压等损失和实际费用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欠工程款三个月可以起诉。工程欠款的诉讼时效是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特殊情况可以申请适当延长。
欠工程款三个月能起诉,一般情况下,发生工程款纠纷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是三年,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对其不予保护。
-
欠工程款三个月可以起诉吗
欠工程款三个月可以起诉。工程欠款的诉讼时效是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特殊情况可以申请适当延长。
2021.01.15 87 -
欠了三个月工程款能起诉吗
欠工程款三个月可以起诉。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因工程欠款提起诉讼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算。但在三年过后,权利人仍然可以提起诉讼,只是对方此时享有诉讼时效抗辩权。
2021.02.05 82 -
欠工程款满三个月可以起诉吗
欠工程款三个月可以起诉。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3年,自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一般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2021.03.03 80
-
欠工程款三个月能起诉吗
欠工程款三个月可以起诉。工程欠款的诉讼时效是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特殊情况可以申请适当延长。
2022-11-26 15,340 -
施工单位拖欠工程款6个月不给可以起诉吗
1、协商方式 发生工程款拖欠后,承包单位应主动与建设单位沟通,了解拖欠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然后,由主管领导、承包当事人及财务、计划人员组成谈判小组,与建设单位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协商,确定还款方案或签
2023-01-27 15,340 -
欠工程款三个月可以起诉吗?
欠工程款三个月可以起诉。工程欠款的诉讼时效是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特殊情况可以申请适当延长。
2023-01-15 15,340 -
拖欠门窗工程款6个月
拖欠工程款,属于民事纠纷,依据相关规定,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为3年。因此,当事人被拖欠工程款后,要在3年的期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2023-01-27 15,340
-
00:55
个人工程欠款起诉状怎么写个人工程欠款起诉状应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各方当事人的身份信息或企业信息; 2、案由; 3、诉讼请求。一般为请求支付全部或剩余工程款及逾期利息或逾期付款违约金; 4、事实与理由。简要陈述双方合同关系成立的时间,约定的付款方式,时间
659 2022.06.01 -
00:56
工程欠款怎么起诉工程欠款起诉的必经程序如下: 1、确定管辖的法院; 2、准备民事起诉状以及相关证据材料; 3、缴纳诉讼费用; 4、法院受理案件后会通知双方当事人提交证据,法官会将起诉状,应诉通知书(副本),举证通知书,风险告知书等送达给对方当事人,并且会提
625 2023.01.04 -
01:00
个人追讨欠款起诉流程个人追讨欠款起诉流程如下: 1、明确被告的身份信息:向法院起诉必须要有明确的被告,原告要向法院提供被告的姓名,身份证号,住所等信息。因此原告一定要先掌握对方的身份证复印件; 2、确定管辖的法院:如果双方没有约定管辖的,那么就只能按照法定管辖
1,066 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