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不足的取保候审的怎么判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如果没有确实充分的证据,人民法院是不会判刑的。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具体证明要求 1、立案阶段的证明标准 立案阶段的证明要求仅限于两点: 第一,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认为”是主观对客观的判断,而不是确实有犯罪事实发生; 第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2、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明标准 逮捕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第二,要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徒刑以上刑罚; 第三,有证据证明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的必要的。 3、不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驳回起诉、宣告无罪的证明要求。 一、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的;第 二、不能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第 三、证明情节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第 四、证明被追诉对象虽已犯罪,但具有刑诉法规定情形之一的。 4、侦查终结、提起公诉、有罪判决的证明要求。 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决定、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决定以及人民法院的有罪判决,对这些判决、决定的证明要求应当是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依据《刑事诉讼法》之规定,取保候审期限为一年,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取保候审规定也没有重新故意犯罪的,期限届满应当解除取保候审并退还保证金; 2、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即有关司法解释,取保候审期限届满,需要继续侦查的,可以变更强制措施为监视居住,退还保证金。
-
取保候审证据不足怎么办
取保候审因证据不足的处理:公安还可以补充侦查补足证据,否则就要释放嫌疑人。补充侦查指的是为案件的处理提供足够的证据资料,在原有侦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原有侦查工作的不足或薄弱部分重新进行侦查。
2020.06.30 303 -
证据不足能取保候审么?
涉嫌犯罪,但又证据不足事实不清,羁押到期就办理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
2020.07.11 410 -
取保候审证据不足怎么处理
因证据不足而对行为人取保候审后,应这样处理:公安还可以补充侦查补足证据,否则就要释放嫌疑人。补充侦查指的是为案件的处理提供足够的证据资料,在原有侦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原有侦查工作的不足或薄弱部分重新进行侦查。
2020.05.14 212
-
证据不足的取保候审怎么判
如果没有确实充分的证据,人民法院是不会判刑的。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具体证明要求 1、立案阶段的证明标准 立案阶段的证明要求仅限于两点: 第一,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认为”是主观对客观的判断,而不是确实
2022-06-01 15,340 -
取保候审证据不足怎么判?
如果没有确实充分的证据,人民法院是不会判刑的。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具体证明要求 1、立案阶段的证明标准 立案阶段的证明要求仅限于两点: 第一,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认为”是主观对客观的判断,而不是确实
2023-01-05 15,340 -
证据不足取保候审怎么判
如果没有确实充分的证据,人民法院是不会判刑的。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具体证明要求 1、立案阶段的证明标准 立案阶段的证明要求仅限于两点: 第一,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认为”是主观对客观的判断,而不是确实
2022-05-21 15,340 -
取保候审的证据不足怎么办?
取保候审后证据不足应该这么办: 1、因证据不足公安没办法,必须放人,要是要求办理取保候审,不是无罪释放,那说明公安还要补充侦查。 2、等公安补充侦查还是证据不足时,就会解除取保候审。 3、公安补充侦查
2022-07-11 15,340
-
00:48
不批捕取保候审的一般怎么判
不批捕取保候审的一般怎么判,具体如何判决要根据犯罪事实进行确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
1,806 2022.04.17 -
01:06
取保候审的钱怎么退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如果严格遵守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及法院、检察院等对嫌疑人的要求,在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取保候审结束之后,凭借解除取保候审的通知或相关法律文书至就近的银行领取退还的保证金。 根据《
2,361 2022.04.15 -
00:55
取保候审保证人的责任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可以知道,保证人必须监督被保证人遵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各项义务;并且,如果保证人发现被保证人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向执行机关报告。 如果保证人没有履行上面讲的两项义务,经过有关机关查证属实后,由县级以上执
1,84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