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背“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刑事诉讼法第6条规定:“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而现实的情况是: (1)最高人民法院将死刑核准权下放给高级人民法院行使,并不包括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凡是外国人犯罪应判处死刑的,仍然需要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而中国人犯罪的案件,一般只须由高级法院核准后就可处决。换句话说,对于外国人判处死刑须特别慎重,而对中国人判处死刑似乎就可以不那么慎重,这就造成了中国人与外国人在法律上与事实上的不平等。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对于外国人最多给予与本国公民同等的待遇,即所谓“国民待遇”。而我国的现实是:对外国人给予超越本国人的特殊法律优遇而忽视本国人的人权,实在有辱国格! (2)最高人民法院将死刑核准权下放给高级人民法院行使,并不包括贪污贿赂等官员职务犯罪的案件。凡属官员利用职务犯罪的案件,其死刑核准权仍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而平民百姓犯罪者,只须由高级法院核准后就可处决。换句话说,对于官员判处死刑须特别慎重,而对平头百姓判处死刑似乎就可以不那么慎重,这在客观上形成官员的生命比平民的生命贵重,实为封建法制中等级特权遗毒的表现。 (3)将绝大部分死刑核准权下放给高级人民法院行使后,由于各省、自治区的情况很不相同,法官的认识与水平也各不相同,各地掌握的量刑标准就可能出现巨大的差异。同样或类似的案件,在甲地也许只判处有期徒刑,到乙地就可能就被判处死刑,这又造成不同地区之间执法的不平衡,同样违背了“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具体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2)公民的合
2020.10.31 1,019 -
法律的适用原则
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处理一切案件,只能根据客观事实,不能以主观臆断为根据; 2、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4、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020.09.25 1,116 -
宪法的法律平等保护原则
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不论法人、自然人还是非法人组织,不论法人规模大小、经济实力雄厚与否,不论自然人是男、女、老、少、贫、富,不论非法人组织经营什么业务,在从事民事活动时,他们相互之间在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2020.08.22 860
-
什么是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平等适用刑法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刑法规范在根据其内容应当得到适用的所有场合,都予以严格适用。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021-12-28 15,340 -
平等适用原则是什么
一、思想基础1.保障国民自由的要求。(如果适用法律不平等,相同的行为有时被认定为有罪、有时被认定为无罪,公民就没有预测可能性,结局会导致行为的萎缩)2.保护法益的要求。(只有平等地适用刑法,才能有效地
2022-10-24 15,340 -
刑法适用平等原则是否有效
1、基本含义: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护,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2、主要内容 (1)任何组织和公民都应该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
2021-07-24 15,340 -
刑法的平等适用原则是什么?
平等适用刑法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刑法规范在根据其内容应当得到适用的所有场合,都予以严格适用。 《刑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了该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
2023-05-14 15,340
-
01:05
财产继承如何适用法律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财产的继承规则适用下面几条法律规定:第一,在继承开始后,如果被继承人生前定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如果既没有遗嘱,也没有遗赠扶养协议的,依照法定继承的顺序进行
890 2022.04.17 -
01:15
教师的行为违背教育法律的有哪些
教师的行为违背教育法律的有: 1、侵犯学生受教育机会平等的权利; 2、侵害学生参加考试的权利; 3、侵犯学生上课学习的权利; 4、侵害学生受教育的选择权; 5、侵犯学生在升学、复学方面的同等权利。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
5,566 2022.05.11 -
00:51
提存的适用条件和法律效力
提存的适用条件是: 1、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 2、债权人下落不明; 3、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遗产管理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 4、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标的物不适于提存或者提存费用过高的,债务人依法可以拍卖或者变卖标
1,469 202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