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合同期非正常离园则一律不付工资是否合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没过合同期非正常离园则一律不付工资这种不合理。离职时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是必须一次性结清的。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扣减。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交首付不签合同不正常。如果在付首付的时候不能签合同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1.开发商没有拿到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2.开发商根本就没有开发资质。 3.开发商因某种原因被建委暂停网签。
-
离职缓发工资是否正常
离职缓发工资,属于不正常行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离职结清工资的时间限制,劳动者辞职到期的,用人单位应当在一次性结清劳动者所有工资以及为其办理离职手续和社保转移手续的,如果用人单位不支付其工资的,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被拖欠的
2021.12.12 464 -
工作试用期不签合同正常吗
工作试用期不签合同的,不正常。法律明确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必须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在合同中可以约定试用期,用人单位只约定试用期,不签订
2021.12.13 786
-
没过合同期非正常离园则一律不付工资合理的
没过合同期非正常离园则一律不付工资这种不合理。离职时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是必须一次性结清的。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扣减。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
2022-04-23 15,340 -
没过合同期非正常离园一律不付工资是否合理
没过合同期非正常离园则一律不付工资这种不合理。离职时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是必须一次性结清的。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扣减。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
2022-04-09 15,340 -
没过合同期非正常离园则一律不付工资这种情况是否合理?
没过合同期非正常离园则一律不付工资这种不合理。离职时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是必须一次性结清的。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扣减。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
2022-04-23 15,340 -
没过合同期非正常离园则一律不付工资这种情况是否合理
没过合同期非正常离园则一律不付工资这种不合理。离职时工资、押金和经济补偿是必须一次性结清的。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扣减。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
2022-04-08 15,340
-
01:06
不付定金合同没有法律效力吗
不付定金的情况下,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一概而论。不付定金就导致合同没有法律效力的情形,可能发生在“立约定金”中。也就是需要双方约定以交付定金,作为主合同成立或者生效条件。实践中未特别约定定金功能,一般系违约定金。具体而言,根据双方赋予定
1,710 2022.04.15 -
00:50
不给工资没有合同怎么办
不给工资没有合同,劳动者可以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如果投诉无果或者不想投诉的,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在申请劳动仲裁时,立案时需要携带仲裁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等材料。注意没签劳动合同申请劳动仲裁的,首先需要提
984 2022.04.17 -
00:54
欠工资不给没有合同怎么办
欠工资不给,没有合同,劳动者可以选择的救济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如果能够协商解决,既能够省钱省力,又能够避免矛盾激化,因此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工资拖欠问题是很好的选择;2、如果协商不成,那么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1,314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