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身份信息的泄露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身份证最好不要借给别人使用身份证是属于自己的身份证明,不能随意借给他人使用。即便是待办事宜,也只能给自己信得过的人。 2、身份证复印件要保管好身份证复印件要保管好 ,不用的或者是用废的要保管好,不能随意丢弃。使用身份证复印件办事时,最好使用笔标注,表明身份证的用途以及“仅可使用一次,再复印无效”等语句。 3、网络注册用户名时,尽量不要用自己的身份证信息有部分注册时需要本人的身份证号码以及电话号码。但是其中有部分有可能会盗取用户的身份信息,所以在注册时,一定要谨慎。身份证也是能够证明公民的相关信息,那么身份证也是需要公民进行保管的,如果说公民将身份证丢失后也是会给自身的生活造成影响并泄露个人的信息,所以当公民丢失了身份证后也是需要及时的进行补办,当在异地补办身份证后也是会在60天内发放身份证明的。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的方法有: 1、来路不明的软件不要随便安装。 2、使用智能手机时,不要修改手机中的系统文件。 3、不要随便参加注册信息获赠品的网络活动。 4、网购最好去大型购物网站。 5、设置高保密强度密码。
要对所购物品有一定的了解,在网上购物也要做到“货比三家”。不光要比价格,也要对比物品的质量等。对于出价过低的物品,消费者需谨慎选购,查看一下同类物品在其他网站或网上商铺内的售价。
-
如何做到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的方法有: 1、来路不明的软件不要随便安装。 2、使用智能手机时,不要修改手机中的系统文件。 3、不要随便参加注册信息获赠品的网络活动。 4、网购最好去大型购物网站。 5、设置高保密强度密码。
2020.08.27 485 -
身份证信息泄露
如果仅仅是泄露了身份证号或者单单只有身份证复印件并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如果犯罪分子只是单凭身份证号或者是复印件是无法办理很多业务的。但也要注意若需要用到身份证复印件,应该在上面注明其用途,不要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证件,泄露他
2020.09.13 1,047 -
如何防范扫二维码泄露个人信息
通过以下方式防范扫二维码泄露个人信息: 1、来路不明的二维码不要随便扫描。 2、使用智能手机时,不要修改手机中的系统文件。 3、不要随便参加扫描二维码获赠品的网络活动。 4、网购最好去大型购物网站。 5、设置高保密强度密码。 6、防骗机构加
2021.02.26 657
-
泄露身份证信息如何防止冒用?
1、能够通过投诉或诉讼追究泄露您身份的相关组织以及冒用你身份的人的法律职责。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十九条限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泄露在履行职
2022-07-14 15,340 -
身份证信息被泄露如何办
根据法律规定,公民发现泄露个人身份、散布个人隐私等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网络信息,或者受到商业性电子信息侵扰的,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必要时可向网络安全事件处置相关
2022-08-23 15,340 -
如何预防个人信息泄露,如何预防个人信息泄露
这样预防个人信息泄露: 1个人的电子邮箱、网络支付及银行卡等密码要有差异; 2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网站或单位要对用户信息加密并采取分级查看的权限设置; 3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提供给无
2022-04-21 15,340 -
身份证信息被泄露该如何办
根据法律规定,公民发现泄露个人身份、散布个人隐私等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网络信息,或者受到商业性电子信息侵扰的,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必要时可向网络安全事件处置相关
2022-08-25 15,340
-
01:06
个人信息泄露怎么处理
当个人信息发生泄漏后,受害人应到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 1、当公民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遭到泄漏,可以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或者侵权人删除自己被泄露的私人隐私信息; 2、可以向有关的执法部门、当地的公安机关、消费者协会或
28,698 2022.04.15 -
01:13
泄露个人信息罪怎么判刑
公民个人信息,一般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泄露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有
687 2022.04.17 -
00:57
泄露个人信息罪量刑标准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泄露个人信息罪的量刑标准为:国家机关或者电信、金融机构、教育单位等工作人员,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本单位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获得公民的基本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
2,88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