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债以后多长时间会失效呢,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索要债务以后诉讼时效会中断,从中断之日起重新计算三年的诉讼时效。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如果借条上没有写明还款日期,那么,债权人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还款,债务人也可以随时向债权人还款。 没有写明还款时间,诉讼时效是无期限的,诉讼时效最长为20年;自你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犯时开始计算3年内提起诉讼,也就是还款时间起计算3年。
公司债务的诉讼时效为三年,如果明确约定了还款期限的,则诉讼时效从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如果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则债权人可以随时向债务人主张债权,诉讼时效从债权人主张债权之日起计算。所谓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依强制程序保护其合法权益而提起诉讼的法定有效期限。
-
债务债权的法律时效是多长时间
债务债权的法律时效是三年。 如果因个人债务纠纷产生纠纷,债权人向法院主张债权请求权的,从债务约定履行期限届满后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是三年。 因为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2021.02.13 133 -
法律规定协议离婚要多长时间呢
《民法典》新设定一个离婚冷静期制度,即颁布实施后,协议离婚的,需要先申请后,再等待30天;然后在30天期限届满后的第二个30天内双方一起申请领取离婚证,如果在此期间,任何一方出现反悔的情况,都无法办理离婚证。所以说,若想协议离婚,最短31天
2021.01.14 95 -
民法典规定合同多长时间就会失去法律效力
《民法典》规定合同如果没有特殊事由,生效后会一直有效,除非合同被宣告无效、被撤销、附解除条件的解除条件成就、附解除期限的期限届满时,合同会失去法律效力。
2021.01.17 101
-
要债以后多长时间会失效呢,法律有哪些规定
索要债务以后诉讼时效会中断,从中断之日起重新计算三年的诉讼时效。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
2023-11-25 15,340 -
要债以后多长时间会失效呢
索要债务以后诉讼时效会中断,从中断之日起重新计算三年的诉讼时效。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
2022-11-14 15,340 -
2022年要债以后多长时间会失效呢
索要债务以后诉讼时效会中断,从中断之日起重新计算三年的诉讼时效。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
2022-11-14 15,340 -
民间借条多长时间失效,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民间借款中的借条本身不会失效,但是借款纠纷的诉讼时效限制为三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损害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的,但是权利损害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也不再保护,有特殊情况的,可以申请延长。
2023-10-11 15,340
-
01:31
欠条多长时间失效
欠条在债务人还清债款之时失效,在此之前,债权人均可以欠条为证据到人民法院起诉债务人。但是,一般民事诉讼时效为三年。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时起算,但是如果自其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已经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也就是说,如果债务人迟
10,897 2022.04.17 -
00:54
债务诉讼时效多长时间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一般民事诉讼时效为三年。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时起算,但是如果自其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已经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也就是说,如果债务人迟迟不肯还款的,债权人最好在欠条上写的日期后的三年内,到人民法院进行起
2,139 2022.04.17 -
00:57
欠钱多长时间失去诉讼时效
欠钱过了三年的诉讼时效后,就会失去诉讼时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一般是三年。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另有规
2,28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