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条上写了3年但逾期不还钱能去法院起诉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诉讼时效是三年,如果满了三年且在这三年中你没有向债务人主张过权利,那诉讼时效是过了,但起诉还是没问题的,诉权不受影响,只是如果被告在诉讼中主张时效权利,那你胜诉权可能就要受到很大的影响了。
借条超过三年起诉是否有效,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处理: 1、明确还款日期的,诉讼时效是从还款日期到期后的第二天起算,如果债权人在三年之内没有催告债务人,就丧失胜诉权。 2、没有写明还款日期的,根据司法实践的经验,确定没有写明还款期起的借条的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实际上存在如下几种类型: (一)债权人催告当时债务人就表示立即履行,实际上却未履行的,诉讼时效应自催告次日起计算; (二)如果借条上没有写明还款日期但是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确定了一个明确的履行期限,就等于双方当事人变更了合同内容,将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变成了履行期限明确的债务,那么,债务人于该期限届满未履行债务的,诉讼时效自该期限届满之次日起计算; (三)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一次权利,债务人当即明确拒绝履行的,例如债权人没有给债务人必要的准备时间,债务人拒绝即属于行使抗辩权,那么,债务人的行为不构成违约,诉讼时效也不起算; (四)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一次权利,债务人明确表示拒绝履行,并且否定债权的存在,那么诉讼时效应从该拒绝之日的次日起计算,而不论债权人是否规定有宽限期限及该期限是否届满; (五)在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履行债务,债务人未明确拒绝的情况下,双方约定有履行债务的宽限期,在该期限届满时,无论债务人是否明确拒绝履行债务,只要在客观上债务人不履行,诉讼时效应自该宽限期届满的次日起计算。
-
借条过了3年诉讼时效还能向法院起诉吗
一般民事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借条超过三年诉讼时效,权利人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但如果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没有向法院起诉,则权利人可能会失去胜诉权。 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1、寻找中断时效的证据。 仔细回忆一下在诉讼时
2021.04.01 146 -
朋友借钱不还,但是钱没有写欠条,但是又被起诉了
转账记录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起诉要具备起诉的条件,首先是双方之间具有直接利害关系,这个需要证明双方的借贷关系,仅仅靠转账记录不能证明,其次就是明确的被告,这需要被告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姓名,住址。还需要自行撰写起诉状,符合管辖原则。
2020.11.05 157
-
借钱不还借条到期了,还可以去法院起诉吗
1、如果借条上约定的还款期限已经到期、对方没有还款的,可以起诉;如果未到约定的还款期限,尚不能起诉。 2、如果借条上未约定还款期限:自债权人催要、并给予债务人合理期限偿还后,超过确定的偿还期后可以起诉
2022-03-24 15,340 -
借钱逾期两年就不能起诉了吗
借钱时间超过两年,如果有借条关键看写的还款时间,如果到期超过两年中途没有催要就失去诉讼时效。如果借条没有写还款时间,就没有超过诉讼时效。如果不还钱,经过催款后还不还款就可以向法院起诉,符合条件就可以受
2022-03-29 15,340 -
欠钱3年不还,法院能起诉吗
根据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欠钱不还法院起诉能要回吗回答如下: 第二百四十一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
2022-08-20 15,340 -
欠条逾期六年未还能去法院起诉吗
法律上,欠条反映的法律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要依法解决欠钱不给怎么办的问题面临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诉讼时效,二是被告主体。关于诉讼时效,法律明确规定一般时效为2年,最长不超过20年。你的欠条已经6年
2022-05-02 15,340
-
00:57
有借条钱不还5年了还能起吗
有借条钱不还过了5年还能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知,借款纠纷的诉讼时效期间是三年,超过诉讼时效的债权人仍可以向法院起诉主张债权,只不过此时债务人产生了诉讼时效抗辩的权利。换句话说,一旦其主张诉讼时效抗辩,债权人就可能面
706 2022.05.13 -
00:57
借条过期两年还能起起诉吗
借条过期两年也能起诉。这主要因为根据民法典第188条的规定,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债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这里所说的三年的计算时间,应当自债权人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算。换句话说,债务履行期届满,借钱的债务人仍然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
1,808 2022.04.15 -
01:01
借条上借款人姓写错了能起诉吗
借条上,如果借款人的姓氏被写错了的话,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人民法院在审理的过程中,不一定会认定这一项债权债务关系成立。这主要因为:出借人也就是借款人的准确姓名,是借条中的重要内容。而借条,又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成立的重要证据。我国
1,47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