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可以取保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犯本罪,致使上市公司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致使上市公司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如犯本罪的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是单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取保候审条件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所以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可以取保吗,可以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的量刑标准是: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上市公司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是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背对公司的忠实义务,利用职务便利,致使上市公司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能判缓刑,但是要符合《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的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可以宣告缓刑。
-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构成?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的构成要件是: 1、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证券市场的管理秩序; 2、客观要件,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背对公司的忠实义务,利用职务便利,利于非法手段,致使上市公司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3、主体要件,主体为上市公司的董
2020.07.29 204 -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犯法吗
根据我国刑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为人做出了背信损害上市公司的行为后,是否涉及利益犯法构成犯罪,认定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实施行为是否在法规、章程规定的范围之内;第二,致使公司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后是否有补救;第三,是否对上市公司造成重
2021.05.07 560 -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犯法吗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是否犯法,主要看是否达到认定标准: 1、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是否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范围之内; 2、导致公司利益遭受重大损害之后是否有补救; 3、是否对上市公司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
2020.03.09 198
-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
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构成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的,致使上市公司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致使上市公司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
2022-06-02 15,340 -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是何罪?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是指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对公司的忠实义务,利用职务之便操纵上市公司从事下列行为之一,造成上市公司利益重大损失的行为。
2021-12-01 15,340 -
背信背债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案,可以判多久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既遂法院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上市公司利益特别重大损失的,法院一般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本罪是指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
2021-11-23 15,340 -
什么是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的构成要素: (一)主观上必须是故意的; (二)主体为一般主体; (三)对象是上市公司及其股东的合法权益和证券市场的管理秩序; (4)客观上,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
2021-12-21 15,340
-
00:54
帮信罪可以取保候审吗帮信罪是否可以取保候审,要看是否满足取保候审的条件。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
5,225 2022.05.11 -
01:14
公司股权可以上市交易吗公司股权能够进行上市交易。 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也就是说,上市公司采用股份作为支付对价的方式,来购买资产,特定对象采用现金或者资产认购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股份后,上市公司用同一次非公开发行所筹集的资金,向该特定对象购买资产的,则认为上
1,087 2021.04.25 -
01:05
股东侵害公司利益情形有哪些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
2,539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