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措施在刑事自诉案件中是否可以采取?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在人民法院确认被告人已构成犯罪并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下,必须迅速采取行动,以确保案件审理的顺利进行。如果被告人在审理期间无故缺席,且经过公安机关的追捕未能归案,人民法院可以中止审理,等待被告人被追回后恢复审理。根据《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被告人在采取强制措施后逃避审判,其逃避审判的行为不受追诉时效的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条自诉案件包括下列案件: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刑事自诉案件经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实,足以证明被告人已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会采取强制措施。自诉案件是公诉案件的对称。即自诉人提起诉讼的案件。中国的自诉案件是告诉才处理的以及其他不需要进行侦查的轻微刑事案件。
已立案之举意味着对该案进行深入的审理工作即将展开。立案在此被视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及相互间就复杂的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所引发的诉讼行为。当已显示法院已经进入立案程序时,便表明该法院已经正式受理了原告的申诉状,并且将会启动对相关争议问题的法庭审理程序。在这期间,当事人只需耐心等待法院送达出庭通知书或者启动庭审环节即可。至于涉及刑事犯罪的案件,则须先由公安机关依法开展侦查工作,并在取得充分证据后再启动相关的立案程序。
-
刑事案件无强制措施可否直诉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刑事案件可不可以直诉,与是否采取强制措施无关的,如果是自诉案件的,当事人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自诉案件包括下列案件: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
2020.11.24 165 -
以前采取的强制措施可否自动解除
采取新的强制措施之后,之前的强制措施是会“自动解除”。但强制措施一般是撤销或者变更,不用“自动解除”这一说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如果发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
2020.09.13 163 -
-
刑事案件中, 警察没有立案, 是否可以采取刑事拘留这一强制措施呢?
没有立案的,不能采取刑事拘留这一强制措施。理由是:立案是刑事诉讼的开端程序,表明案件进入刑事司法程序轨道,侦查和审判活动才能启动。强制措施作为保证侦查、起诉和审判顺利进行而采取的限制或剥夺犯罪嫌疑人、
2022-01-19 15,340 -
刑事案件侦办对胎儿是否有采取强制措施
在刑事案件调查中,孕妇一般不采取强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患有严重疾病、不能自理、怀孕或者哺乳婴儿的妇女,可以取保候审,不造成社会危险
2021-11-16 15,340 -
案件受理状态可以采取强制措施
已立案之举意味着对该案进行深入的审理工作即将展开。立案在此被视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及相互间就复杂的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所引发的诉讼行为。当已显示法院已经进入立案程序时,便表明该法院已经正式受理了原告的
2024-09-09 15,340 -
公诉案件未采取强制措施是否可以起诉,有没有规定?
未采取强制措施不一定可以起诉,对于刑事案件,是否向法院提出起诉请求,需要检察院审查后依法作出决定,也即是否采取强制措施,对起诉与否并没有必然的影响。常见的强制措施包括拘留、逮捕等。
2023-11-09 15,340
-
00:54
酒驾刑事强制措施拘役、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属于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强制措施。而对于危险驾驶罪的法定刑是:处拘役,并处罚金。对于危险驾驶罪不适合使用逮捕这一强制措施,因为逮捕的法定条件是: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对犯有危险驾驶罪的人适用可以拘留,根
1,216 2022.04.17 -
01:01
不予变更强制措施后还可取保候审吗不能变更强制措施之后,是不能进行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即通常所说的保释。符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第一次申请变更强制措施没有成功的话,对第二次申请变更强制措施是不会有影响的。 另外,也可以申请审查,就是检察院对被抓捕的犯罪
917 2022.04.15 -
00:58
刑事案件可以办取保刑事案件可以办理取保,但需要符合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的相关规定可知,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如下:第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第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第三,
1,03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