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离婚坚决不离婚应该怎么处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解无效的,法院是会判决离婚的: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男女双方一方不同意离婚的,只能提起诉讼离婚,想离婚的一方应当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向法院提起诉讼,解除婚姻关系。当然,起诉人需要提交民事诉状,提供感情破裂的证据。
女方坚决不离婚,男方可以向女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女方拒绝出席的,也可以作出缺席判决,只要认定夫妻感情确实已经破裂的,就可以判决离婚。
-
起诉离婚后坚决不离怎么办
起诉离婚后,夫妻中的一方坚决不离婚的,那么另一方需要先收集对方在婚姻中出现的重婚、家暴、吸毒、同居、虐待、遗弃等行为的证据,再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最后判决夫妻双方不准离婚的,那么原告可以向法院提起上诉。或者在判决书生效的六
2022.04.17 351 -
一方坚决不离婚应该怎么办
男女一方要求离婚,另一方不同意的,可以请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夫妻双方感情破裂,且调解不成的,只要存在法定判离情形的,比如重婚、家庭暴力、虐待等,人民法院就会判决双方离婚。所以在诉讼前要先收集好相关证据,以支持自己的请
2022.02.05 351 -
对方坚决不离婚应该怎么办
对方坚决不离婚处理:另一方不同意离婚,即不可能达成离婚协议,只能采取法律途径。可以先咨询这方面的资深律师,如实细致地反映你的婚姻状况,不要隐瞒,让律师根据情况分析,会赢还是输,会给一个大致的意见。 如果真的想起诉,应该按照相关要求充分准备相
2022.01.08 190
-
起诉离婚一方坚决离婚应该怎么办?
第一次起诉离婚,如果一方不同意离婚,法院一般不判离婚。但六个月后,一方还可以再次起诉离婚。
2022-06-27 15,340 -
离婚起诉纠纷被告坚决不离婚应该怎么办?
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解无效的,法院是会判决离婚的: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
2022-05-22 15,340 -
离婚起诉到法院,被告坚决不离婚怎样处理
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解无效的,法院是会判决离婚的: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
2022-05-14 15,340 -
离婚起诉不离婚女方坚决不离怎么办
起诉到法院的离婚纠纷案,如果被告坚决不同意离婚,法院会根据有无法确定的离婚事由,夫妻感情是否破裂,起诉离婚次数等综合情况判决。第一种情况,如果是第一次起诉离婚,在原告没有提供法定离婚理由又没有提供其他
2021-10-22 15,340
-
01:16
起诉离婚被告不出庭应该怎么解决
起诉离婚时,被告拒绝到庭的,原告可以请求法院作出缺席判决。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告收到了法院的传票传唤,但是又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到庭应诉的,法院可以根据现有的证据,作出缺席判决。虽然离婚诉讼中有调解先置的程序,但是,如果被告拒绝到庭的,就
1,079 2022.04.17 -
01:53
起诉离婚孩子应该怎么样判决
现行的司法实践中,夫妻离婚时对抚养权有争议的,子女抚养权判决原则主要依据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该司法解释部分规定在实践中已经略有调整,但仍现行有效。 根据最高院上述司法解释的
711 2022.04.17 -
01:25
起诉离婚小孩应该怎样判决
起诉离婚小孩抚养权的判决,首先看父母双方是否能够就抚养权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可以,人民法院一般会尊重双方意见,除非双方协商确定抚养小孩的一方存在不适合抚养小孩的情况,小孩跟随这一方生活不利于小孩的成长。如果父母双方都争取抚养权,人民法院应
54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