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条和欠条哪个更有效力呢?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借条和欠条都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借条更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它们属于不同的法律关系。借条对应的法律关系是借贷关系,就是一方借钱给另一方;欠条对应的法律关系比较多,可以是欠货款、分红、投资款等各种情况,总的来说是一方拖欠另一方债务。两者完全不同性质。欠条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基于不同的法律关系和事实而产生。正因为欠条成因的多样性、不特定性和复杂性,才易于引起对方当事人的异议辩驳而使得当事人双方纠缠不清,才使得欠条看起来不能够产生“一锤定音”的效果,因而其“效力”不是那么的“大”。借条一般是由特定的借款的事实所形成,反映了当事人双方特定的借款法律关系,并进而反映当事人双方基于借款的法律关系和事实形成了一方欠另一方款项的债权债务关系的事实。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借条和欠条的效力是一样的,具体如下:借条背后一般存在着资金或者实物的流动,但欠条则没有。欠条一般是结算或者证明财产所有与占有的相反状态,也就是所有权人的东西被占有人占有、使用,这种状态在打欠条时早已存在,打欠条的目的就是确认这种状态的存在;借条一般都有借期和利息,借条的借期和利息计算的起始点一般是出借日,而欠条虽然也可以约定还期以及在逾期未还的法律后果。
都一样都法律效力。欠条与借条表示的是不同的法律关系,欠条是债权人与债务人已有经济往来,经债权人索要或结算后,债务人需给付债权人款项,由于债务人没有能力给付或者不能及时给付,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一种条据。因此,欠条实际上是对双方经济往来的一种结算,欠条的成因是此前双方存在的其他法律关系。而借款人向出借人借款,出借人同意并交付款项,借款人收到款项出具借条,此时借款合同成立并生效,借条则由此产生。
-
借条和欠条哪个更具有法律效力呢?
规范的借条和欠条法律效力是相同的。欠条,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表示尚欠某物或者某款项的凭证,一般用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借条是出借人向借用人或者借款人出具的表示出借某物或者某款项的凭证,一般用来证明借用或者借款关系。
2021.04.27 217 -
借条和欠条哪个效力更大
(1)借条的法律证明力大于欠条,如发生诉讼,借条持有人只需向法院说明借款发生的事实经过即可。 (2)欠条的法律证明力小于借条,当事人持欠条向法院起诉的,除了需向法院说明欠条形成的事实之外,如果如果欠款人提出抗辩,则持欠条人还需继续向法院进一
2021.02.28 166
-
借条和欠条哪个更有效力?
欠条和借条的法律效力是一样的,都是证明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债权凭证,但是借条对应的是借贷关系,欠款则可能是因为买卖、租赁、利息等原因产生。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九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
2022-05-13 15,340 -
欠条和借条哪个更有效力
欠条和借条的法律效力是一样的,都是证明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债权凭证,但是借条对应的是借贷关系,欠款则可能是因为买卖、租赁、利息等原因产生。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九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
2022-07-03 15,340 -
借条和欠条哪个更有效力?
欠条和借条的法律效力是一样的,都是证明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债权凭证,但是借条对应的是借贷关系,欠款则可能是因为买卖、租赁、利息等原因产生。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九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
2022-07-01 15,340 -
借条和欠条哪个更有效力
欠条和借条的法律效力是一样的,都是证明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债权凭证,但是借条对应的是借贷关系,欠款则可能是因为买卖、租赁、利息等原因产生。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九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
2022-06-05 15,340
-
01:24
借条和欠条哪个更好
实质上,欠条和借条不存在哪个好、哪个不好的情况。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规定,欠条、借条甚至是收据,都能够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确实存在的证据。当事人也就是债权人,在起诉的时候,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供相应的证据,也就是证明民间借贷关系确
7,810 2022.04.17 -
01:26
借条和欠条效力的区别
借条和欠条效力的区别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两者产生的原因不一样。借条主要是因为借贷而产生的,欠条有可能是在买卖、租赁或者计算利息的过程中产生; 第二,借条和欠条的诉讼时效不一样。如果有约定还款期限,借条和欠条的诉讼时效都一样,是从还款
1,749 2022.04.17 -
01:12
欠条与借条哪个更管用
欠条与借条都具有法律效力,且两者的法律效力是不分部上下的;但欠条与借条属于不同的法律关系。借条的法律关系是借贷关系,就是一方借钱给另外一方;而欠条的法律关系则比较多,可以是欠货款、或分红、也可以是投资款等各种情况,总体来说就是一方拖欠另一方
1,45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