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审判人员私下会见本案一方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审判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但应提供相关证据材料:第一,未经批准,私下会见本案一方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的;第二,为本案当事人推荐、介绍代理人、辩护人,或者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办理该案件的;第三,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财物、其他利益,或者要求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报销费用的;第四,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宴请,或者参加由其支付费用的各种活动的;第五,向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借款、借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或者其他物品,或者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在购买商品、装修住房以及其他方面给予好处的。一旦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出现上述应当回避的情形,当事人就可以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申请他们不参与案件的审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侦查人员提出回避申请的,公安机关应该在收到回避申请后两日内作出是否回避决定;情况复杂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公安机关可以在收到回避申请后五日以内作出决定。
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侦查人员提出回避申请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回避申请后2日以内作出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情况复杂的,经县级上级检察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在收到回避申请后5日以内作出决定。
-
死刑当事人要怎样会见当事人
对于可能被判处死刑的刑事案件,辩护人与当事人进行会见的条件包括: 1、需要经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许可; 2、辩护律师需要持有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会见; 3、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案件,在侦查期
2020.05.19 153 -
律师会见当事人
律师会见当事人的规定:会见过程中除应注意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原则以外,还必须注意不要将通讯工具交在押人使用、不要夹带信件、现金、物品等,要特别注意被会见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动向。每一次常规的会见之后,承办律师都应对会见获得
2020.08.27 560 -
刑事案件当事人证人不到庭会判刑吗
在刑事案件的诉讼中,证人不到庭也可以判刑。刑事案件中,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没有异议的,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没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
2020.05.16 105
-
当事人在什么情况下,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这位审判员回避
提供证据,向法院申请,要求这位审判员回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第一条规定:审判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一)是本
2022-02-07 15,340 -
办案人员在什么情况下应当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能否申请回避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办案人员,包括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人员和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侦查人员,只要有下列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应当自行回避,而且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1.
2022-03-15 15,340 -
刑事案件中会见当事人会见当事人吗
需根据案件事实认定。本案是否构成犯罪,看是否有犯罪事实,犯罪事实是否与主观故意有因果关系,以及是否符合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量刑要结合当事人犯罪动机和本案对社会的危害性大小,以及当事人在本案中是否有从轻
2022-03-20 15,340 -
刑事案件中会见当事人会见当事人吗,可以给法官提供什么证明帮助?
需根据案件事实认定。本案是否构成犯罪,看是否有犯罪事实,犯罪事实是否与主观故意有因果关系,以及是否符合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量刑要结合当事人犯罪动机和本案对社会的危害性大小,以及当事人在本案中是否有从轻
2022-03-06 15,340
-
00:52
有人证没有其他证据能判刑吗在刑事案件中,有人证没有其他证据是否能判刑,要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具体如下: 1、如果现有的证据可以相互印证,且能够证明行为人犯罪事实的,一般是可以定罪量刑的; 2、如果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在案件审
2,081 2022.07.10 -
02:39
法定代表人与法人代表是一回事吗法定代表人与法人代表不是一回事,区别如下: 1、概念不同,法人代表一般是指根据法人的内部规定担任某一职务或由法定代表人指派代表法人对外依法行使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人,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概念。而法定代表人是一个确定的法律概念,是指依照法律或法人组
4,065 2022.12.11 -
00:59
立案后警察多久会联系当事人立案后警察24小时内会联系当事人。 若属于犯罪嫌疑人的,会立即将犯罪嫌疑人抓拿归案。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
11,359 2022.05.11